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规划东线 (第2/3页)
州、光州两地;中路苏军的四个步兵师,在空军力量的配合下,沿汉江南进,先后攻占清州、尚州、金泉等地,目前,正在向馆基里、居昌推进;同中、南两路苏军相比,北线苏军的进展是最缓慢的,同时,他们的作战也是最为艰苦的。朝鲜北部地势多山,横亘整个朝鲜半岛的太白山,就贯穿在朝鲜北部的沿海地区,而日本在长期占领朝鲜的过程中,凭依着太白山那绵延的山势,构筑起了无数道充满了地堡工事的防御锁链。这些牢固的防御工事,再加上险要的地形地势,就成为了一个个易守难攻的坚固堡垒。老实说,在苏德战争中磨砺出来的苏联红军。虽然现在作战很顽强,武器装备也比日本军队高了好几个档次,但是他们习惯地战场环境绝对是大平原地形下的对垒战,更准确的说,就是大规模的人海rou搏战。 一直以来,这也是让楚思南比较头疼的问题,在他看来,苏联的红军同中国的军队相比有优势,那就是武器装备先进,机械化程度高。但是劣势也很明显,那就是苏联红军缺乏作战技巧。这种所谓技巧并不是说战略战术层面上的问题。而是单兵作战中的技巧匮乏:士兵与士兵之间缺乏默契的配合;劣势环境下应对战场局面地能力匮乏;特殊地势地貌战场条件下,作战能力的脆弱等等等等。这些都是苏联红军士兵地弱点。用一个很通俗的说法来解释,那就是这些红军战士地脑子里似乎只有一根筋,他们只懂得在冲锋哨响起的那一刹那,跃出战壕亡命冲锋,用自己的鲜血和**,去铺填敌人的阵地。像这种没有丝毫技术含量的战法,在对德战线上是不会有什么问题。毕竟东线到处都是一马平川的地形,而且历来注重快速进攻的德国人,似乎也没有什么构筑地垒堑壕地习惯。但是到了亚洲,到了中国朝鲜的地面上,在复杂的地形环境下,苏联红军这种大兵团的人海战就开始吃亏了。东方人性格上的含蓄,同样充分的体现在了浴血厮杀地战场上。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东挖一个坑。西掘一道沟;遇山建堡垒,平原挖地道;强则下山,弱则入林等等。像这样的游击战法,日本人通过在中国战场上吃过的那些亏也逐渐学会了,当然,他们用这些战法去对付中国地部队那是班门弄斧,但是剽窃过来应付苏联红军,那倒还真是有些见效。 正是因为苏联红军在本身上所存在的缺点,所以朝鲜北线的战事很不顺利,当中路、南路的苏军部队大举向前推进的时候,北路苏军却迟迟不能拿下汉江沿岸的安东。 不过,这一次楚思南面对朝鲜北路苏军作战不力这个问题,倒是没有大发雷霆,这一方面是因为他认识到了苏联红军自身所存在的弱点,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整个对日战场的大局已定。盘踞在朝鲜半岛北部山区的日本军队,即使继续顽抗下去,也没有丝毫的前途可言了,纠缠一段时间之后,这些日军的命运不是缴械投降,就是被困在山区里活活的饿死。 目前,在整个东线战场上,楚思南真正关心的,就是一个时间表,进攻日本本土的时间表。 随着美国太平洋舰队在太平洋地区的全面进攻,尤其是菲律宾的光复以及台湾战场的开辟,包括楚思南在内的绝大多数苏军东线指挥官,都感觉正式发起对日本本土登陆作战的时机已经到来了。纵观这一段时间的亚洲战事,日本所面临的局面,真可谓是已经到了苟延残喘的地步。伴随着关东军的全面覆灭,中国东北地区全部光复,而在这个过程中,原抗联的部队开始得到全面的扩张。按照楚思南的指示,苏军缴获的大量武器以及军用物资,几乎全部交付给了抗联部队,在这个基础上,短短的几个月时间,抗联的武装就从原来的不足三万人,发展到了将近十五万人。不仅如此,就在楚思南接掌了大权之后,他还命令东线苏军向抗联武装提供了进百辆坦克、二十七架战机,而那些驾驶员则都是原苏军部队中的中国士兵。得到了极大扩充的抗联武装,在张家口战役中开始参战,随后,开始向长城以南发起进攻,策应关内的抗日战场。 东南亚,在德黑兰会议结束之后,一方面迫于苏美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扩大战果,在战后的世界格局上赢得更多的话语权,英国也开始勃起奋发。从印度出发的中、印、英联军,在美国空军部队的掩护下,挺进缅甸,对盘踞在那里的日军部队,发起了全面的攻势。与此同时,美英联军海军陆战队,在泰国湾登陆,由南向北发起进攻。两路联军的进攻,将中南半岛的战局全面扭转,十余万日军所组成的战线开始走向崩溃。 东亚地区诸国地全面反攻,终于吹响了将日本帝国主义推向灭亡的号角。尤其是莱特湾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的彻底覆灭,让日本本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孤岛一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