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新的契机 (第2/3页)
,被紧急送入莫斯科国立医院抢救,至十四日下午六时许才最终脱离危险。这次的心脏病突发,几乎是彻底击垮了图哈切夫斯基这位在苏联老元帅的身体,他再也无法站起来通过自己语言发布命令了。 十五日,原本宣布即将退休的雅基尔,接替图哈切夫斯基出来临时主持克里姆林宫的日常工作,但是同图哈切夫斯基相比,老迈的雅基尔显然不具备压服各方势力的能力。一时间,克里姆林宫内长期以来掩藏下去的矛盾,骤然间迸发出来,令人措手不及而又无法收拾。 同样是在十五日,红星报发表了一篇由苏联著名记者、时事评论员爱因堡所撰写的文章 ̄ ̄《新的危机》,通过这篇文章。爱因堡以一个记者地立场,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最佳的解决方案,就是暂缓国内政治问题的纠缠,先集中经历应对目前西线德军的新一轮攻势。而在这方面,目前担任西线总指挥的科涅夫,显然不太具备这种能力。他建议,应该将仍旧在东线指挥对日作战的楚思南调回来,由他重新指挥在西线的战事。毕竟楚思南自西线崛起,他极富同德军作战周旋的经验。 爱因堡在文章中地提议。无疑得到了苏联军界,尤其是正在西线参与战斗的大部分将领地赞同。向来在言语上肆无忌惮的罗科索夫斯基在面对真理报记者采访地时候,甚至直接声称:南线的颓势非楚思南元帅来逆转不可,否则的话,西线部队的内部纷乱都无法解决,又何谈什么转败为胜? 在这种情况下,临时主持克里姆林宫工作的雅基尔向最高统帅部、中央政治局提出建议,转调楚思南返回西线。以图扭转目前西线的不利局面。雅基尔的这项命令,很快得到了通过,随即,一封旨在调动楚思南前往西线地电报,发到了远东及太平洋地区战役总指挥部。 令雅基尔以及整个克里姆林宫都感到震惊的事情,在电报发出的第二天出现了 ̄ ̄远东、太平洋战区总司令楚思南。拒绝接受克里姆林宫的这封调令。他有自己的理由,那就是对于他的调动,务必要有最高统帅部、国防部、图哈切夫斯基三个方面共同签发地命令。否则,就是违反军法的。 尤为重要的是,目前在满洲地战事已经进入了最后阶段,苏军的四线方面军,已经将满洲的日本关东军主力部队,合围在了以沈阳、通辽、抚顺为中心的狭长区域内,战役的最终终结指日可待。与此同时,向朝鲜半岛进攻的罗米佐夫部,已经顺利的夺取了平壤,正在向汉城、仁川一线发动攻势。在楚思南的构想中,他将在三月底四月初,发起旨在登陆日本本土的最后一战。 在这个节骨眼上,他楚思南又怎么可能会转头西顾,放弃这么一个大好的机会? 更何况,按照吉尔尼洛娃的建议,他这个时候也不适合接受这个命令。 很明显,经过这一场大病,图哈切夫斯基再次顺利复出的机会已经相当渺茫了,所以,克里姆林宫的局面,也将不再由他老人家来主导了。在今后的一段日子里,克里姆林宫中的形势,将会是“各方势力各显神通,你争我夺”的一副场景,所以,吉尔尼洛娃认为,在这个关头,楚思南有必要做出一种强硬的姿态,并通过这一表现,向各方展示他的存在。当然,那重中之重的因素,还是要将东线的庞大军队牢牢的抓在自己手中。 尽管拒绝了转调了东线的命令,但是楚思南却用自己的方式给了雅基尔一个支持。他向雅基尔建议,应该重新启用朱可夫,将他调回南线主持战局,同时,还在某种程度上,为雅基尔提供了今后一段时间内,最佳的反击方案。 随后,雅基尔按照楚思南的建议,将朱可夫重新从北线调回,并给与了他全权指挥南线战役的决定权,同时,还将楚思南所给出的一部分建议,提供给了兀自愤愤不平的朱可夫。 毫无疑问,楚思南的建议在朱可夫那里得到了绝对的认同,从二月中下旬开始,朱可夫在南线重新布置战局,而他的战略重点,也可以说是战役重心,放在楚思南所看好的库尔斯克。 与此同时,刚刚在南线取得一部分优势的德军,同样也将进攻的目标瞄准了库尔斯克。在之前曼施坦因所发起的反击中,德军在库尔斯克方向上进展顺利,他们将苏军的部队压缩在了库尔斯克南面的奥博杨地区,这样一来,德军在这个方向上就形成了一个以库尔斯克为中心的突出部。在这个突出部的南面,是南方集群所占领的别尔哥罗德,而他的背面,则是被中央集群牢牢把握的奥廖尔地区突出部。 这样一来。德军就在库尔斯克地正面地区,形成了一个倒“品”字形的进攻态势,而在这个品字形的内心位置,就是苏军中央方面军一部以及南线方面军的主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