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卷十五 (第5/9页)
陆路一齐进军,迎头打败了敌军,宁长真只是自己逃掉了,其余的兵众全部投降。在平定萧铣之后,高祖李渊让高士廉在岭南拓展地盘。 高祖武德五年(622),高士廉与丘和呈递奏表回到唐朝,被提升为雍州治中。当时太宗担任雍州牧,由于高士廉是文德皇后的舅父,一向具有才智名望,非常亲近敬重他。准备除掉隐太子李建成时,高士廉和他的外甥长孙无忌一起参与秘密谋划。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高士廉带着属吏兵卒释放在押囚犯,发给武器,赶到芳林门,准备配合太宗。太宗立为太子时,高士廉任太子右庶子。 太宗贞观元年(627),他被提升为侍中,封为义兴郡公,赐给收纳九百户租税的实封。高士廉洞察事理很有口才讲究仪容举止,他所提出的见解,朝臣们没有谁不重视。当时黄门侍郎王王圭有密封奏表托付高士廉呈递给太宗,他却扣留下来,因此获罪被遣出京城担任安州都督,后调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蜀地民俗轻薄,人们害怕鬼怪讨厌病人,对病情危重的父母,大多不亲自伺候,用棍棒挑着食物,站得远远地递给他吃。高士廉因势诱导,风俗很快改观。战国秦昭王时的蜀郡守李冰,疏浚汶江,创造了灌溉农田的便利,直到如今汶江两岸的农田,一顷价值千金,有钱有势的人家,经常相互强占争夺。高士廉就在老渠之外另行开挖新渠,蜀地百姓得到了很大利益。又用空闲时间组织诗文辞赋之会,还让信奉孔子学说的人研讨儒家经典,勉励青年学生,蜀地的学校又蓬勃兴办起来。 蜀地有个叫朱桃椎的人,清心寡欲,不愿做官,身披破衣腰系草绳,在民间消磨时光。窦轨镇守益州时,听说后就召见他,送给他衣服,强求他担任乡正。朱桃椎始终一言不发,把衣服丢在地上,逃进深山,在溪流边搭了间茅棚,夏天赤身露体,冬天裹上树皮,有人赠送东西,都不接受。常常编织草鞋,摆在路上,看到的人说“这是朱隐士的草鞋”,就拿去换米放到原处,朱桃椎到夜晚才去拿米,始终不跟别人见面。人们认为他是三国时代魏国河东的隐士焦先式的人物。高士廉刚到任时,按照礼仪去邀请他,他来后,以平民身份跟他交谈,朱桃椎全不应声,头也不回地走了。高士廉经常派人去问候,朱桃椎看见来人,就跑进树林躲藏起来。近年来,多数人轻视隐士,高士廉单单给予尊重,蜀地把这当作美谈。 贞观五年(631),回京任吏部尚书,晋封为许国公,还有一个儿子被封为县公。他善于鉴别人的才行品级,非常熟悉人的门第关系,凡是他任用的人员,无不各适其所。高祖逝世时,高士廉代理司空职务,筹办丧葬礼仪,事毕以后,授予特进、上柱国官衔。 当时,朝廷舆论认为山东的人士喜爱自吹自擂,虽然早已世代衰落,还是依仗他祖辈的地位,女儿嫁给外族,一定多要聘礼。太宗讨厌这种事情,认为严重妨害教化,就诏令高士廉与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芬木等人校正姓氏谬误。于是责成全国族谱书籍,根据史书记载考核它的真假,忠诚贤良的予以表彰提拔,违乱忤逆的予以批评废除,编写成《氏族志》。高士廉再按等级划分类别呈递给太宗。太宗说:“我与山东的崔、卢、李、郑四个姓氏宗族,从前并无成见,而他们世代衰微,完全没有官吏,还要自称是士大夫,定婚嫁女时,就多要财物。他们才智学识平庸低劣,却心安理得地自高自大,靠着出售墓地发财显贵。我不理解民间为何抬举这样的人?只因北齐仅仅占有河北,南梁、南陈占有边远的江南,当时虽然出现过有影响的人物,但都是偏僻小国,不值得尊重,至今还把崔、卢、王、谢四姓看得很高贵。大唐平定天下,全国统一,凡是朝廷官员,都有显著功绩,有的忠孝值得颂扬,有的学识技艺渊博,所以提拔任用。现在三品以上的高级官员,想和前朝旧族联姻,即使多送财物聘礼,还要遭受轻慢。我现在特地制定宗族姓氏等级的目的,是要提高本朝官员的地位,为什么还要把崔干排在头等?昔日汉高祖只是山东的一名普通百姓,因为他平定天下,所以君主至尊臣子显贵。诸位阅读汉代历史,看到过他的德行功业,至今世人当作美谈,怀着敬重情感。诸位不看重我的官职爵位吗?不要讲究数代以前的门第,只以现在的官爵高低作为等级。”于是把崔干排在第三等。书编成了,共一百卷,诏令颁发全国,赏给他千段绢帛。接着授予同中书门下三品官衔。 贞观十二年(638),同长孙无忌等人由于辅佐登基的功劳,一起世袭刺史,封申国公。当年,任尚书右仆射。官职待遇日益提高后,他写了很多奏折,禀奏完毕后就烧掉了,别人不知道具体内容。代理太子少师,特地委任他主管选用官吏的事。贞观十六年(642),授予开府仪同三司的头衔,不久上表要求退职,太宗同意免去了尚书右仆射官职,命令他以开府仪同三司的身份仍旧代行中书门下职务。又以他为主接受诏令同魏征等人招集博学的文士,编写《文思博要》一千二百卷进献给太宗,赏赐千段绢帛。贞观十七年(643)二月,诏令绘制肖像陈列在专为表彰功臣建造的凌烟阁上。贞观十九年(645),太宗御驾亲征高丽,皇太子李治在定州代为处理国政,高士廉代理太子太傅,仍旧掌管朝廷事务。皇太子下令说“:代理太傅、申国公高士廉,是德高望重的朝臣、国家的杰出人才,是百官的楷模,我辱居监国负责处理国政,实际上靠他老人家教导。近来处理政务,经常委屈他老人家同坐一张榻几,以便请教商议,稍微除去我的蒙昧困惑。只是靠着桌案对答交谈,我心里感到不安,已经讲好不要再客气了。太傅的教诲极为深远,我要求只以正式太傅的常礼对待我,他老人家不愿免去有关礼仪,还是恭敬顺从。有关部门也应另设一套桌案供太傅使用。”高士廉坚决推让不愿接受。 贞观二十年(646),高士廉患病,太宗登门看望,他谈起自己的一生经历,老泪纵横哀叹抽泣着做了诀别。贞观二十一年(647)正月初五,他在长安崇仁里家中逝世,享年七十二岁。太宗又命令驾车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