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幸存_白衣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白衣 (第7/16页)

式,比如勘察犯罪现场时,被害者和派出的刑事鉴识人员要成1∶2的比例…”

    有人扑哧一声笑了出来,带着不屑。

    “谁在笑?”她严厉地叱问。

    教室里,静得能听见一朵从窗口飘进来的柳絮掠过讲台的簌簌声。

    “一名优秀的刑事鉴识人员,首先应该是一名科学家,就要有像这位同学一样严谨到数字化的思维方式。这没什么好笑的。”她说。尽管说这番话的时候她根本没看他一眼,但他激动得脸涨得通红,不亚于上小学的第一天就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沉思了片刻,她慢慢地说:“但是,无论犯罪现场有多大、被害者的人数有多少,决定刑侦效果的,永远不是刑事鉴识人员的数量,而是质量,所以并不存在你说的换算公式。有研究表明,导致一个犯罪现场被破坏的因素,主要有四种:气候、罪犯、受害人家属和案件第一发现人。可是在很多时候,警察比这四种因素都更善于破坏现场。他们在现场肆意走动、挪动尸体、触摸物品等行为,都会污染证据——特别是微量证据。所以,进入现场的刑侦人员绝不是越多越好;相反,由于进入现场的警察太多而导致的混乱,倒是最应该避免的。一般而言,指挥长应该根据犯罪现场的类型、受害者的死亡方式,迅速建立一个精干的、包括处理该现场所需的各种专业知识的人员的小组——也就是说,警力资源的配备,应由现场的具体状况来决定。”

    讲台下面,一片沙沙的笔声。

    无论容颜,还是业务,都精美得一丝不苟。

    也许是一种征服欲在作怪,楚天瑛的头脑瞬间热到了沸点,挑衅地问:“那么刘老师,假如发生了一起案子,由您来担任指挥长,但是这个案子中,受害者的人数比较多,比如…比如在一个房间里就有六七名死者,那您会派遣多少刑事鉴识人员进入现场勘察?”

    她看着他,冷冰冰的目光有点好奇,又有点高傲。他不由得微微低下头。

    “正确、规范地勘察一起谋杀案的犯罪现场,至少需要十到十二个小时。”她一个字一个字地说“考虑到受害人的数量比较多,为了保证在有效时间内结束勘察,我会派遣两名痕迹专家、两名物证提取人员、两名摄像人员和一名法医病理学家,组成一个七人左右的刑事鉴识小组,由我带队进入犯罪现场,严格依照如下顺序展开工作——

    “首先由摄像人员对现场进行整体的拍照和录像,然后痕迹专家用粉末法等刷显指纹、足迹;接下来我要亲自走格子,一寸寸地搜索物证,对每一个物证标号,标明其所在位置,再次照相后,由物证提取人员负责提取和记录;与此同时,法医病理学家要对区域内的血迹做血清测试,对尸体做初步尸检,分析每个受害人的死亡时间、死亡原因和死亡方式…”

    她一边述说,一边轻轻掐着雪白纤细的手指,仿佛真的置身于犯罪现场一般。阳光从窗外投射进来,在她的脸上漾起一片如梦似幻的明媚。

    楚天瑛已如痴如醉。

    “其实…这样人还是有点多了。”她那幽邃的目光忽然一凛“如果有可能,我更愿意只带一名法医病理学家。甚至…甚至谁也不带,就我一个人,进入犯罪现场。我要独自去观察、去触摸、去倾听、去感觉,甚至去想象,犯罪发生的那一刻,身在现场的每一个人,施害者与受害者,他们的动作、语言、心理、感觉——

    “现场是有生命的,现场是会说话的,每个现场都像是布满划痕的光碟,只要你肯用心擦拭,用力去读取,或多或少,它总会将那些被隐藏的东西,慢慢地还原,告诉你当时发生了什么,告诉你发生的顺序,告诉你全部真相…”

    “标记牌咋还是没带够?!”

    李阔海一声怒斥,猛地将楚天瑛拉回了湖畔楼的KTV包间。

    给尸体拍照前,必须用标记牌标出序号加以区分。这种标记牌一般是蓝底白字的塑料牌,平时到现场的刑警一般也就带两三块,但是今天,显然不够用了。

    “谁料到会一下子死了这么多人啊…”一名刑警小声嘟囔。

    没想到李阔听力好,听了个正着,当场就怒了,扯着大嗓门说:“猪脑子啊——”还没说下去,胡萝卜就扯了他一把。李阔海扭头一看,身后正站着楚天瑛,赶紧转身,立正、敬礼。

    楚天瑛知道,辖区出了大案,搁谁身上谁都火大,于是拍拍他的肩膀,转头对那名挨骂的刑警说:“还不赶紧再去多拿几块标记牌?”

    站在包间的正中央,楚天瑛的目光犹如摄像机平摇一般缓缓扫视,不堪入目的纷乱就这样一一呈现在眼前——

    那些被无意中踢到的尸体或者作为尸体一部分的肢体,那些不小心被踩踏而拖曳得深浅不一的血污,那些滚动的酒瓶或麦克风,那些为了方便拍照而肆意搬动的沙发和茶几…于是,她的话语不由得再次回响在他的耳边:

    进入现场的刑侦人员绝不是越多越好;相反,由于进入现场的警察太多而导致的混乱,倒是最应该避免的。

    楚天瑛暗暗叹了口气,要是让她看到此情此景,势必会柳眉倒竖。

    一名搜集物证的刑警,正用镊子夹起一个沾了血的啤酒瓶盖,要往一个收口塑料袋里塞。

    伙计,这可不行啊!

    楚天瑛实在忍不住了,上前拍了拍那名刑警的肩膀“你怎么用塑料袋装证物?”

    刑警眨巴着眼睛,仿佛听不懂。

    “要知道,血液中55%的成分是水,你把沾有血迹的物证放进一个封闭的塑料袋里,那些水分就不能被蒸发掉,它们会在密封的塑料袋中创造出一个非常潮湿的、利于微生物繁殖生长的环境,这会给将来血液证据的鉴证和保存增加困难。”楚天瑛严谨地说“正确的做法是用纸袋,因为纸是透气的,有足够的空气可以透过纸张纤维间的缝隙进出纸袋。这样一来,纸袋中的湿气可以被蒸发掉——血液被晾干后,要比在潮湿的环境中稳定得多。”

    刑警还在发愣,李阔海已经在旁边吼开了:“楚处在教你呢!记住没有?”刑警点了点头,拿着那把夹着啤酒瓶盖的镊子,却有些不知所措。

    “楚处。”李阔海苦笑“咱们这县局条件差,证物袋没有纸的,只有塑料的。”

    算了吧,以我国目前的犯罪现场勘察水平来看,要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毕竟,李阔海带领的只是一群县级公安局的刑警,他们已经很努力很认真了。

    最后,还是眼睁睁地看着那名刑警把啤酒瓶盖装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