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十六章李宗仁和张自忠 (第2/3页)
1938年1月日,日本内阁首相近卫文发表声明,声称: “帝国政府今后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而期望真能与帝国合作的中国新政权的建立与发展。” 全然不把蒋介石放在眼里的样子。 唯恐份量不足,26日,近卫再次蛮不讲理地向全世界声明: “一、不论在任何情况下,日本均不与国民政府交涉;二、日本为阻止外国军事援华,仍可对华宣战;三、日本对华之新政权,居于监护人之地位;四、绝对不容许第三者出面调停。 ” 日本人虽然急于结束中国战事,但自认对付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游刃有余。近卫仓促间抛出这个日后被日本外交界、军界认为最愚蠢的声明。 蒋介石毙了韩复榘,要与日本人在战场上再决雌雄。但京、沪大血战,国军死伤惨重,已无兵可调。 迫不得已,他只有把川军、东北军旧部、西北军和山东军这些杂牌部队投入中原战场,他手里尚未真正消耗的,也只有这些部队,只当是死马当作活马医。 眼见部队无望,蒋介石只能寄希望于这支部队的统帅了。 他的目光自然而然瞄向了桂系的台柱子李宗仁,他要李宗仁统帅桂系部队,统帅清一色的杂牌部队创造奇迹。 刚刚进驻徐州的李宗仁当然明白蒋介石的用心。蒋介石真是太精明了,即使被日本人穷追猛打到这一步,也没放过李宗仁这个与他争斗了十数年的地方实力人物。 直到李宗仁赴京抗日前,广西实际上还是游离于南京之外的半独立王国。更令蒋介石头疼的是,李宗仁在广西闹自治,引得四川的刘湘、云南的龙云也颇不安分,对南京中央总是阳奉阴违,这曾让蒋介石伤透了脑筋。如今让李宗仁统帅这数十万杂牌部队,一旦创造了奇迹,蒋介石脸上有光,武汉扩编、整补部队也有了着落;就是创造不了奇迹,川、桂军受到削弱,李宗仁的声誉受到打击,这也是蒋介石求之不得的。 再说,这些杂牌部队就是再不济,好赖在津浦路上撑三两个月,还是完全有可能的。 李宗仁却像是被推进了滋滋作响的热锅。 季宗仁的日子的确不好过。委员长很器重他,把他放在日本人的枪口上,可给他的都是些什么部队呢?就说川军,当初就是被像处理蹩脚货一般塞到了第5战区。 蛰居巴山蜀水几十年的川军要出川抗战,别说外人,就是川军自己都觉得很新鲜。几十年来,他们真正打出四川的机会太少了,世外桃源般的四川盆地养得这些川军留土恋地,老死不愿出川。 他们手中的枪械相当落后,甚至很多都是当地土造的“单打一”打个山鸡、野兔还对付,可在现代化日军的铁甲、重炮面前,这样的枪械与一堆烧火棍无异。常年拱卫四川,又使这支部队极少参战,因此军纪废弛,士气不振。说到底,川军不过是刘湘统治四川的卫队,一个与蒋介石讨价还价的筹码。 但川军官兵杀虏挞寇的心却是火热的。当“七。七”事变爆发,全国各地的部队都奔向抗日战场时,驻屯在遥远而宁静的四川的川军也被胸中一腔中国人的豪情鼓荡得热血沸腾。四川省主席刘湘虽以图谋自保、拥兵自重闻名全国,但也绝不愿在抗日这件事上给蒋介石一个收拾川军的借口,不值。 1937年9月,刘湘一声令下,10万川军脚穿草鞋,身穿单衣地迈出川外。很快,他们便进入北国的严冬之中。川军还没上战场,却首先碰到了大自然的考验。寒冷、饥饿中,没有人抱怨,没有人喊苦。谁要是嚷着要回四川,便立刻会招来无数双白眼,一大堆奚落: 没出息的东西,滚回去吧,别给四川人丢脸 10万川军在晋绥军和中央军的溃潮中逆流而上,来到了凇沪战场,山西抗日前线。大自然的严酷没能折服这些精明矮小的四川汉子,但世间人心却使他们寒透了心 川军出川,比不上蒋介石的骄子中央军,又是卡车,又是人力地运送军需物品。他们的军需补给都得自己就地解决,枪械弹药的更换、补充更无人问津。 10万大军得首先给自己找口饭吃,找件衣穿。当面对天之骄子中央军和地方土皇帝晋绥军那一双双鄙夷的目光,他们觉得自己像是个乞丐。 在遭着冷眼向面前的富翁伸手乞讨,这令自我为王数十年的川军忍无可忍。 川军终于被激怒了。只要能弄到粮食、衣物,他们便顾不得那么许多戒律,连买带抢。遇到军械库也砸开大锁,自己来给补给…。 第2战区司令长官,山西真正的土皇帝阎锡山急了眼了。一个电话打到武汉军委会,控告川军抗日不足,扰民有余,简直是一群土匪。请军委会令川军立刻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