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四十三章峰回路转 (第1/3页)
第一百四十三章 峰回路转 周夏并不认为,这只宣德炉就是宣德三年所制作的。 但他心底还存着一丝侥幸,万一是其他的名人,或者在某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所铸造的宣德炉,说不定,也能被称为珍贵文物呢! 当下,他也就准备拿过那只宣德炉过来,仔细鉴赏一下,最好再用系统鉴定一下,做下佐证,看看是不是这件东西,就是珍贵文物。 让周夏没想到的是,有人比他手更快。 那是个三十四五岁左右的男人,鼻梁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显得很有气质的样子。他原本就蹲在摊位前的,比起周夏来有优势,手一伸,一下子就将这只宣德炉给抢到了手里。 周夏有些无语,看来这竞争还真是无处不在。 但这个时候,他也只有等待,不可能真正动手去和那人争抢。 他随手拿起摊位上的一只仿明万历的青花碗,眼角余光,却依旧落在那只宣德炉上,心底也在评估,究竟系统所鉴定的珍贵文物,是不是这只宣德炉。 反正,绝对不可能是他手里的这只青花碗。 这青花发色比较糟糕,倒不是那种模糊不清的,而是特别清楚的,一眼就看得出来,这只青花碗所用的材料,并不是万历时候的回青料,而是加入了现代材料的仿品。 至于那只宣德炉,周夏敢肯定,并不是宣德三年的真品宣德炉,即便现在仍旧没有宣德炉的标准器,但周夏思量着,要真品宣德炉表现是这样的话,那也不值得人们如此为之痴狂了。 眼瞧着那眼镜男面露欣喜,感觉很是喜欢的样子,周夏也知道,他必须做点事情,要不然,这宣德炉恐怕就要归他了。 在这之前,周夏还是想做下鉴定。 根据目鉴,周夏觉得这只宣德,最有可能是清仿的。 宣德炉横空出世之后,市面上所流传的宣德炉,十只当中,就有九只是仿品。在明代宣德后期的时候,真正的宣德炉就相当罕见,更别说后面的年代了。 当初监制宣德炉的工部侍郎吴邦佐就是最为典型的代表,为了谋取私利,他召集原本铸造过宣德炉的工匠,私下地按照当初的工艺,重新仿制宣德炉,并将之卖给民间,收刮财富。 这批仿制的宣德炉,也是所有仿品中,品质最高的。 如果这只宣德炉,是这时候的,倒也有些价值。但要说是珍贵文物,还是太过勉强。 但周夏看着这只宣德炉,怎么看都不像的样子,这品质,连吴邦佐仿制的宣德炉,都远远不如。 这年代,周夏最早也只看到清代。 清代的时候,仿制宣德炉的风潮也是越刮越厉害,可以说,历朝历代,都有仿制宣德炉的历史,品质也都各不相同。 周夏不想太浪费功夫,又想测试一下附着在他身上的,这考古鉴定系统的极限在哪里。 就隔着一段距离,让系统给那只宣德炉做鉴定。 系统很快就给出结果来“该作品创作于公元1842年。” 这也就证明,这只宣德炉,是清代的仿品无误。 刚巧,这个时候,那眼镜男又将这只宣德炉给翻了过来,周夏也就瞄到了炉底。 宣德年制。 他看这样的落款,宣德炉是有这样的落款和标识,但是,真品宣德炉,是宣德皇帝所亲自下命铸造的。绝对的官窑作品,那字迹,绝对要比这只宣德炉上字,来得周正得多。这字怎么说呢! 匠气味道太浓,说笔力不济也好,水平太差也罢!反正,不是真品就对了。 造型倒是没什么问题,既然是放宣德炉的,基本都会参照着最为权威的《宣德鼎彝图录》来做文章,里面所列的宣德炉的117种样式,那种古朴典雅的淳朴美,即便是仿品,也是要孜孜追求的。 除此之外,这只宣德炉的铜质,从外在表现来看,就肯定不像风磨铜那样,经过多重炼制。 那眼镜男也像是有些宣德炉鉴定心得的。 他用手轻轻刮了刮宣德炉的表面,上面所展露出来的东西,并不是种流光四射,光彩照人,从不同角度看,能感觉到各种金属光泽的样子。 这也是鉴定宣德炉相当重要的一点。 此外,外表的色泽,宣德炉的重量,外面包浆的样子,都会被列入考察宣德炉真假的重要因素之中。 周夏却是不用去考虑那么多的,他既然知道,这只宣德炉创作于公元1842年。 公元1842年,清代道光22年。 是个屈辱的年代。 周夏第一时间想起来的,莫过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战争,就是在这一年所爆发的。之后,战败的清政府还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揭开了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 确实是个重要的年份,但这个,似乎和这只宣德炉,扯不上什么特别大的关系。 周夏又继续回想,在这1842年的期间,又有哪些事迹和人物,是他暂时还没想起来的。 信息量实在太大,可能性也太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