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鉴宝师_第一百四十三章峰回路转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四十三章峰回路转 (第3/3页)

的,老板你给个诚心价。”

    中年摊主把他自己的东西夸到天上去了“我这个价格已经够厚道的了!你瞧这宣德炉的水平,还是特别高,光这颜色,就足让同类羞涩…”

    周夏听了,感觉很是怪怪的。

    这摊主越是如此,也就证明,这宣德炉的价格越是不高。这样的宣德炉真能是珍贵文物?可周夏又实在找不出其他的东西,让他烦恼不已。

    “小茹,你说,这老板的麻袋里,装的都是些什么东西呀!”谢晓玲也悟出些门道来,觉得她们的到来让这件宣德炉的交易,凭空起了些波澜,间接抬高了它的身价。于是她就想办法,试着转移一下目标。

    “能有什么东西,应该都是些不值钱的吧!”苏晓茹回答道“要是值钱的话,他不早拿出来摆着卖了!”

    周夏听了这话之后,心中却是一动。

    对啊他刚刚光想到摆在摊位上的东西,倒是忽略了旁边这麻袋里的东西。

    周夏暗骂自己价值是猪脑袋难怪,他就觉得这宣德炉不像是珍贵文物的样子,好东西,说不定在这麻袋里呢!

    只是,周夏真正打量起这放在摊位旁边的麻袋的时候,又觉得迷惑起来。

    从这只麻袋的形状和大小来看,确实应该是不太值钱的东西。

    碎瓷片。

    今天的摊位比较紧张,所以,这些碎瓷片,就没有拿出来。

    要说起这瓷片,价格不高,但不管对于新手还是老行家来说,研究瓷器,都是有相当大帮助的东西。

    从碎瓷片,可以看到很多东西。尤其是瓷器里面的瓷胎,粗坯是什么样子的,在碎瓷片中,可谓是一览无余的。

    但在完整的瓷器中,你却是看不到这点的。

    所以,往往,瓷片最为容易鉴定。

    周夏也在琢磨着,倘若这些碎瓷片中存在着珍贵文物的话,该是怎样的瓷片,才能当得起这样的评价?

    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均,定?

    还是更为珍贵的,只存在于传说中,片柴值千金的柴瓷?

    “一万八,不能再少了!”摊主和眼镜男的砍价还价依旧进行得相当激烈。

    眼镜男回答道“八千,这价已经给得相当高了。”

    “我可是诚心的,之前有人出到两万我都没卖呢!要不是我过两天就要回去,我也不会这么便宜出手的。”那摊主说道。

    但让周夏意动的,却是这摊主的口音,带着明显的河南口音,像是郑州那边的人。

    周夏在拍卖公司的时候,常年接触各地的藏家,对各地的口音,也是有所了解的。

    河南郑州,正是柴窑最有可能曾经出现过的地方。

    虽然柴窑究竟存在还是不存在,至今都有存疑,也没有找到切实的证据。以证明是柴窑的瓷器和窑址,但这种只在传说中的瓷器,依旧让无数喜爱瓷器的人,所深深向往和憧憬。

    周夏又想到相关资料上关于柴窑的记载。

    这宣德炉,据说,就是宣德皇帝,责令成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参照皇府内藏的柴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名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和监制香炉。

    这说明在明代的时候,皇家内藏,说不定就有柴窑瓷器,但真实情况如何,谁也说不清楚。

    日本那边还有人说他们有柴窑真品呢,是件天青色的百合花瓶,说的就是明朝皇帝赏赐给他们的。

    关于这柴窑,周夏在学校念书的时候,有去了解过。

    据说,周世宗曾御定御窑瓷,并题诗“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

    而柴窑一名最早见于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万历以后的《玉芝堂谈套》、《清秘藏》、《事物绸珠》、《五杂姐》、《博物要览》、《长物志》等书也多论及此窑。

    “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明曹昭《格古要论》中这样记录到,按照着这描述,倒是和哥窑瓷器,有些相似,都是开片的细纹。

    “柴窑最贵,世不一见,…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未涂釉的底部呈现瓷胚本来的粗黄色。”这是明文震亨《长物志》中,对柴窑瓷器可以说是最为精准的描述。当然,这也是传闻,文震亨本人应该也是没有见到过柴窑的。

    “滋润细媚,有细纹,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柴窑瓷久不可得,得到残件碎片,也当珍宝,用作服饰、帽饰;柴窑瓷片光芒夺目,如飞箭一般。”

    这是清兰浦、郑廷桂《景德镇陶录》中对柴窑的记录,他们的意思是,即便只得到一件柴窑的残片,也可以当做珍宝对待,给它镶嵌金银珠宝,以显示它的地位。

    周夏所能唯一联想到的,瓷片为珍贵文物的,也就只有柴窑了。

    柴窑可谓是“诸窑之冠”,还是中国历代惟一以君主姓氏命名的瓷窑。

    这柴窑,是一直困扰中国陶瓷史的千古之谜。

    想到这些,周夏就觉得特别激动。(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