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节三晋合谋易上党 (第2/3页)
如一般的空爵上卿。自此以后,虞卿再也没有了初时相权上卿的那般新贵气焰,却与蔺相如交好起来,两人多闲暇,便常聚议天下邦交,竟是十分地投机融洽。今日见蔺相如开了先河,虞卿便立即跟上“韩国之谋虽从己出,却是与大局有利。秦压河外,韩国岌岌可危,魏国惶惶不安。赵国虽强,然单抗秦国却也吃力。若得三晋重新结盟,天下格局必是为之一变!” “言不及义也。”平阳君赵豹冷冷一笑“两位上卿只说,究竟接纳上党否?” 蔺相如淡淡道:“平阳君必有大义之见,愿闻其详。” “老夫之意,上党不能要!”赵豹沉着脸“无故之利,贪之大害也!” “韩国信服赵国,如何便是无故之利了?”孝成王不禁插了一句。 “此言差矣!”赵豹以叔父之身,对孝成王也是毫不客气“秦国断绝河外之道,显然便是要逼韩国交出上党。韩国明知秦之图谋,却偏偏将上党献于赵国,分明为依祸之计也!秦服其劳而赵受其利,纵是赵国强大也未必稳妥,况乎赵国未必强于秦也,如何不是无故之利了?赵国若受上党,必然引秦国大举来攻,岂非引火烧身?一言以蔽之,上党火炭团,万不可中韩人之算计,受此招祸之地!” “平阳君何其大谬也!”随着一声响亮的指斥,一个玉冠束发的英挺年轻人从后排霍然站起,却正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其时赵奢已死多年,赵括便承袭了马服君虚爵,寻常被人称为“马服子”由于曾在宫中与当年的太子赵丹一起读书六年,孝成王对赵括分外赞赏,一即位便让赵括做了职掌邯郸防卫的柱国将军。论官职,柱国不是高位重臣,然则由于赵括承袭了马服君爵位,便成了封君大臣。更兼赵括从幼时起便大有才名,成年加冠后更是见识不凡,在赵国朝臣中便成了最是光彩照人的后起之秀。当然,更根本处在于赵奢声望与孝成王之器重赞赏,赵括才得以位列高爵重臣之秘密朝会。此时赵括一开口便咄咄逼人地指斥这位极其傲慢的王叔,大臣们一则振奋二则紧张,殿重便是鸦雀无声,连平原君也不禁瞪了赵括一眼,觉得赵括未免过分了。饶是如此,赵括却是旁若无人,侃侃高声道“固国不以山河之险,失国不因四战之地。先君武灵王时,赵无韩国上党,却是胡服骑射拓地千里震慑天下!惟其如此,赵弱赵强,赵存赵亡,固不在上党险地也,在国力也,在军力也,在朝野之气也!”只这几句,大臣们眼睛便是一亮——不愧马服君之子,有胆气! “接纳上党与否?根本处不在韩国图谋如何,而在赵国情势如何!”赵括辞色凌厉,便是一泻直下“若赵国无国力、无大军、无壮心,纵是韩国无图谋而拱手相送,赵国可能守得上党?若赵国有国力、有大军、有图霸王天下之雄心,纵是韩国不献上党,赵国亦当夺来,又何惧移祸之计哉!今平阳君先自认赵弱,徒灭志气,而后视韩国献地为移祸之算,诚可笑也!若以此说,上党归赵为韩国移祸,上党归秦莫非便是韩国依附虎狼?夫一弱韩,自忖险地难守,危难之际思大局,献地于同根之邦而图谋结盟抗秦,于情于理于道于义,何者有差?何独不见容于平阳君而中伤若此乎!” 平阳君怒不可遏,戟指大喝:“竖子无谋,大言误国!” 赵括却是哈哈大笑:“小言有谋,大言无谋,平阳君何其滑稽也!” “竖子只说!赵国抗得秦国么?” “我便为平阳君一算。”赵括掰着手指“秦国大军五十余万,赵国大军也是五十余万;秦国人口千万左右,赵国人口也是千万左右;秦国仓廪有十年军粮可支,赵国仓廪也有十年军粮可支;秦国军资器械有多少,赵国也一般有多少,还多了林胡草原的数十万马匹牛羊,战马比秦国尚居优势;秦国有名将,赵国也有名将;秦国有能臣,赵国更有能臣;秦人尚武好战,赵人更是举国剽悍胡风。平阳君但说,赵国哪一样抗不得秦国?” “竖子误国!”赵豹面色铁青“邦国战阵,有如此算账么?” 赵括揶揄地笑了:“依平阳君之见却是如何算法?抑或混沌不算,只猥琐避祸便了?” 赵豹嘴唇抽搐,一跺脚便离席大步去了,走到殿口又骤然回身吼了一句:“竖子误国!” 殿中一时默然。大臣们对赵括气走平阳君虽觉不妥,然对赵括的一番道理却是不得不服。就实而论,除了还没来得及推行第二次变法,赵国比秦国确实不差,赵括所数宗宗细目也绝无夸大,如此看去,接纳上党与否似乎便是不言自明了。虽则如此,有平阳君坚执反对,赵王与平原君也都还没有说话,大臣们一时便都僵住了。 “老将军,”孝成王看着廉颇笑了“你便说说,依赵国军力,上党能否守得?” 老廉颇慨然拱手道:“连同御胡边军,赵国大军六十余万。论战力,赵军与秦军不相上下。只要赵国没有攻秦之心,而只做抗秦防御,上党坚如磐石也!” “上将军言之有理。”职掌财政的内史大臣赵禹冷静接道“平阳君言韩国移祸,实则便是顾虑赵国不足抗秦也。我大赵今有六十万大军,若依旧畏秦入虎而不敢接纳上党,诚为天下笑耳!” “老臣赞同。”已经是两鬓白发的国尉许历道“当年无上党,马服君尚血战秦军而大胜!赵军战力何输秦军分毫?目下我军资粮草充盈,若再得韩上党归赵,赵国西部便矗立起一道横宽三百里的天险屏障,何以平阳君此时却畏惧与秦军抗争?老臣实在不解也。除非赵国听任秦国蚕食山东,否则便不能丢弃上党!” “王叔之见呢?”孝成王看着一直默默思忖的平原君。 平原君一拱手道:“老臣原在犹豫不决,然则诸位大臣之言却使老臣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