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节完璧归赵布衣特使初现锋芒 (第2/4页)
小子总是那里岔道了,只不过老夫一时想不来罢了。” 赵括天真地笑了:“父亲自己想不明白,还要说我岔道,真是。” “且慢!”哗啦一翻,便听赵奢又道“《孙子·作战》云,‘善用兵者,役不在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故智将务食于敌。’你又是如何批点?” 赵括应声即答:“此论春秋可也,战国之世拘泥此论,便当败兵!” “一派胡言!”赵奢呵斥一句“在敌国就地解决军粮,向为大将之所求,用兵之止境,何以当世便不可行?” “父亲熟知战史。吴起之后,可有一国大军取粮于敌国者?” 一阵沉默,赵奢显然被儿子问倒了。过得片刻便听又是赵奢声音:“倒是当真没有。你小子说,何以如此?” “老父但想,”赵括脸上闪过一丝似顽皮似得意的笑,接着便是与少年笑意极不相称的老到话语“春秋时诸侯上千数百,半日路程便是一个邦国,但有军旅征伐,少有不穿越几国者。邦国小,粮仓便易见易夺。纵然不能夺得,也可就近向他邦借粮。最不济时,还可抢收敌国与四周小国之成熟田禾。惟其如此,春秋之世邦国相互借粮赈灾救战者屡有发生,故此有‘征伐食于敌’之说。然则方今之世,天下已被七大战国分割,二三十个小诸侯挤在夹缝里奄奄一息。但有战端,动辄便是数十万大军对峙,敌国粮仓要塞皆远在战场之外,而军营粮仓则是重兵布防,如何能轻易夺得?纵然奔袭敌方粮仓成功,也只能断敌之粮,而不能补充己方之粮也。是故,孙子此说不应战国,战国之世亦无此等战例。” “似乎在理。”赵奢声音拖得很长“然则,老父总是觉得哪里不对,只不过一时间想不清楚便了。” “想不清楚便不要想了。”惠文王大笑着走出了竹林“后生可畏,信哉斯言也!” 赵奢连忙站起施礼参见,赵括也跟在父亲后面行了大礼。惠文王高兴得拍着少年肩膀连连赞叹将门虎子,回身笑道:“马服君,我借你这儿子一用。” “我王笑谈了。” “非是笑谈。”惠文王收敛笑容“太子赵丹,才智平平。本王想让赵括进宫伴读,少年同窗切磋,以激励太子奋发,马服君意下如何?” 赵奢思忖片刻,肃然拱手道:“赵括虽有读书天赋,然则老臣总觉其未经锤炼,华而不实,若误太子,老臣心下何安?” “马服君何其多虑也。”惠文王笑了“初生之犊若畏虎,岂非你我老暮了?”转身一拍少年肩膀“赵括,你可愿再读几年书了?” 赵括挺胸高声:“读书历练,愿意!” “好。”惠文王点头“那便定好了,明日你便进宫拜见太子傅。” “遵命!”赵括将军般高声领命“赵括告辞,代父亲下令上茶!”便回身飞跑去了。 望着赵括背影,惠文王犹是一脸欣然,站在座案前兀自喃喃赞叹。赵奢也是若有所思,直到惠文王回身入座,才恍然笑了:“我王拨冗前来,必有大事。此间清净隐秘,我王但说无妨。”惠文王收拢心神,便将秦国要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的事说了一遍,末了道:“此事棘手,马服君有何评判?”赵奢思忖一阵便道:“秦国此等做法,意在挑起事端,原非寻常邦交之道。以老臣揣摩,秦国军力一时无奈赵国,便以此等邦交手段试探周旋。赵若不加理睬,天下便会视赵国畏秦如虎,不敢与我结盟;赵若将和氏璧交出,而秦国必不会当真割让十五城,而目下赵国无力与秦国决战,便是徒然受骗被欺,大大有损我邦尊严;若断然拒绝,则给秦国以发兵口实,五大战国不想卷入战端,便会指斥赵国惜宝轻战,力劝我邦达成交换,到头来还是左右两难。权衡起来,当真难以处置。” “刁钻秦王!此等龌龊伎俩,也亏他想得出!”惠文王愤然拍案,却是再没了后话。 “且慢!”赵奢眼睛一亮霍然站起“还是老话,狭路两难勇者胜!” “马服君,你是说要与秦国开打?”惠文王不禁大是惊愕。 “原是老臣突兀也。”赵奢歉然一笑“老臣之意:邦交诡计,便当以邦交手段破之。两难斡旋,便需邦交猛士。若有一智勇兼备之特使,专司和氏璧周旋秦国,或可得完满结局也。” “有理。”惠文王轻轻敲着座案“马服君以为,何人堪当特使?” “老臣不谙邦交,尚无人选。我王不妨召集大臣举荐,或可得人。” 惠文王一拍案“好!便是这般。” 次日清晨卯时,凡在邯郸的大臣们都奉特诏进宫了。惠文王将原委说过,便命大臣们各自举荐堪当特使的大才。由于封地制仍然保留,赵国大臣大多都养有多少不等的门客,寻常举荐贤能,除了官署吏员与风尘奇士,主要来源便是各府门客。当时之赵国,当数战国四大公子之一的平原君门客最多,大体有近两千人。然则平原君思忖半日,却说门客武士居多,除此便是略有一技之长的文士,谋勇兼备之才目下确实没有。其余大臣倒是说了几个,然则又立即被知情者非议,也便不了了之了。眼看没有个结果,平原君便提出下诏各郡县求贤,偌大赵国,宁无人乎?惠文王虽觉太慢,也只好赞同了。 正午时分大臣们散去,惠文王正要出殿,一直守侯在王座旁的宦者令缪贤却走过来一躬:“敢问我王,老臣有一人才,不知可否举荐?”惠文王不禁笑道:“非常之时,不拘常例,你便说了。”原来,这宦者令总管王宫事务并兼领所有内侍侍女,虽在大臣之列,本人也并非被阉割的内侍,但却因是侍奉国君之近臣,各国便有不许宦者令与闻政事的法度。每逢殿议,宦者令是唯一不设座案而只能遥遥站在国君侧后以备不时之需的大臣。因了如此,缪贤自然也只能事后说话,且须经国君特许。 “老臣府中舍人蔺相如,堪做特使。”缪贤拘谨寡言,一句话便完了。 “总得说说,此人何以堪当大任了?”惠文王笑了“来,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