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一章壁里青灯乍有无 (第2/4页)
咯咯直笑“你后悔了么?我早劝过你,别太关心一个人,好妹子,怎么就不肯听呢?哈哈,居然想要我死,哼,没有人能让我死!粤郎都没能杀掉我,就凭你也想杀我?你一点点大,我就抱过,你算什么呀,手段高么,计谋狠么?你一样也不会,你所有的,只不过是她的女儿而已!” 她语气激变:“凭什么,是她的女儿,他就处处另眼相待,就连那个不会说话的哑巴孩儿,他也豁出性命去宠!我…虽然没有那层血缘,可也算是她最心爱的徒弟呀,是她拚死拚活从大海里抢回来的,他就是不珍惜!” 她前言不搭后语,语无伦次,凄厉的长笑声中,替之以痛哭嚎啕。 “在他眼里,我是一堆烂泥,她的女儿,却是天上的神,哈哈,哈哈哈,现在这天上的神,不得不屈就我这不堪一扶的烂泥,将一同化为枯骨了。真痛快,嘻嘻,真痛快啊!”她一把抓住我,制住xue道的双手竟也出奇力大“你后悔么,快说,后悔,后悔,你后悔!” 我确是后悔了,极度的悔恨宛若利刃,把五脏六腑搅乱、碾碎。 难道说,逃脱了变成血魔的噩运,逃脱了从那随时生可怖造山运动的困境,却因为我的愚昧和轻信,莫名其妙丧生在这个坟墓里? 我亲口对银蔷说,我没有权利死,也没有任何人有权利杀得了我,因为,我这一条性命已是质潜所予,他甘愿付出性命来换回我的生机。可是如今,我困在这与世隔绝的地下,无论做何努力,拍打、呼叫、求救,没有人会听得见,我将与那数百的劳工、娈童,一起销声匿迹,永困地底。 朱若兰还在逼问,似乎非要亲耳听见我的懊悔,才趁心如意:“你还不说话?没有力气说话了啊?” 我把她疯狂了的声音排斥于耳外,打亮火折,仔细查看四周。然而终是失望,壁垒森严,一块块密密层封的花岗岩将这墓室砌封起来。我徒然试推了一下石门,纹丝不动,这换来朱若兰一阵幸灾乐祸的讥笑。 我在满地横尸之间坐了下来。 朱若兰大吃一惊,募然停止歇斯底里的作,不能轻信自己的眼睛,居然我会毫不在意与那些腐烂的尸体毗邻共坐。 但我只是要尽可能的保存体力。在生机未曾完全断绝之际,我没有理由,把用别人生命交托过来的自己的性命,任意糟蹋。我已经无谓地把自己陷于绝境,我不想也不愿意再让自己因为愤怒,因为惧怕或厌恶,浪费一点点生命力。 唯一的生机,是指望有人从外面打开石门。 石门开启,意味着,又是一条无辜的生命断送在恶贯满盈的那人手上,然而我不得不带着负罪感期盼这一线生机。 墓室里的空气稀薄而混浊,过得不久,不可遏制的头痛又作了,伴随着神经性的头痛作,还有胸闷,恶心。在恶臭当中处得久了,我对起先那股刺鼻的血腥异臭已不是那么敏感,这阵恶心决非腐臭熏染所致。 心头微微一跳,想到更可怕的一点。 是疫气。 这上下两层石室,死了何止一二百人,死后身体散出臭气,终日萦绕在这没有出气口的石室以内,与混浊的空气长久融合在一起,渐渐形成疫气。 也就是说,不等饿死,渴死,抑或绝望而死,便将在这疫气弥漫的坑洞里毒身亡了! 瞧这情形,最多只能撑两三个时辰而已。 我所携带的火折是清云精工打造,小小的一枚,即使处于空气稀少的恶劣环境,仍然可以燃烧几个时辰。我把它放在身前,放大的光影印在远处的石壁上,一下下跳动着,顽强而又坚定。我微微苦笑,心里的苍凉蔓延开来,也许直到我生命终结之时,它还没有燃到尽头吧。 朱若兰不知几时也已席地而坐,同样感觉到了周围环境的异样,脸色瞬息万变,仿佛也才认清所处的绝境。她捂住了脸:“不…真的要死了么?…我不想死…我不想死啊。” 嘶哑的语音自指缝间漏出,伴随着低泣,她重复起方才一遍遍逼我承认的问话:“小师妹,你为什么不问我,后不后悔。唉,我好后悔!早知今日,悔不当初。” 喃喃低语散失在无穷极的寂灭里。 死一样的寂灭之中,突然有一点声息,枯燥的,空洞的“滴、嗒”…“滴、嗒”…缓慢而轻微,每一记响起都间隔许久,象是岩洞石壁上粘着的水珠,沉重地坠落。 花岗岩石建成的石室,居然漏水?水自哪里来? 滴水声缓慢,却在持续。这声响或许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着,但之前巨变陡生,心慌意乱之下,没有现。 我静静听着,心头闪现微弱喜悦。 拿起火折,朝着滴水方向的石壁走去。 石壁下不例外地躺了几个少年,其中一具尸体引起我格外注意。 显然他进来时还没有气绝,用尽最后的力气,爬到石壁以下,半个身子搭在岩上,一只手还在向上攀,五根流血的手指绝望地蜷曲,似乎在拚命抓着,想要抓破那块坚硬无比的岩石,至死都不曾放弃努力。 少年背影异常熟悉,我将之缓缓扳转过来,一张惨白而拥有着俊俏五官的脸,突呈在我眼前。 “轻怜…”是那个恃宠跑来见我一面的少年,玉面朱唇,娇俏可喜。就因为见了我一面,忤逆了他的命令,得到如此下场? 这少年明明在做求救的动作,明明在渴望生存,何以他不去拍打石门,做那撬开死锁的徒劳而又是求生必有的行为,却爬到远离石门的所在,染血的手,象是很用力的抓过、掘过。在他气绝之前,倒底试图抓住一些什么? 仔细察看这一面石壁,确是与别处不同,石壁缝隙以内,塞满碎泥,只是岁月日久,与墙体一般的颜色深黑,不走近细看分辨不出。水滴声自头顶响起,我循声而望,石壁顶处,缝隙里多塞泥土,水滴,正是自那些泥土里面,艰难、缓慢,然而持续不断的沁出。而那沁水附近,竟然布满青苔! 幼时记忆依稀留存,我记得昔日文尚书府内,引入府后流经的河水,蓄成一个人工池子。 许瑞龙的这座内园,极有可能也同样有着一个水池。 瞧这情形,这间石室恰恰是处在水池池底,其间只一块岩石的厚度,岩石缝隙间正是水池池底的泥土。日长年久,池水居然渗透池底,渗入永锢地下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