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卷六十三女仙八 (第2/4页)
神状甚异。路旁见遗火烧树,因自言曰:“火生于木,祸发必克。”筌闻之惊,前问曰:“此黄帝《阴符》秘文,母何得而言之?”母曰:“吾受此符,已三元六周甲子矣。三元一周,计一百八十年,六周共计一千八十年矣(“一千八十年矣”原作“一千八年”据陈校本改)。少年从何而知?”筌稽首载拜,具告得符之所,因请问玄义。使筌正立,向明视之曰:“受此符者,当须名列仙籍,骨相应仙,而后可以语至道之幽妙,启玄关之锁钥耳。不然者,反受其咎也。少年颧骨贯于生门,命轮齐于日角,血脉未减,心影不偏,性贤而好法,神勇而乐智,真吾弟子也!然四十五岁,当有大厄。”因出丹书符一通,贯于杖端,令荃跪而吞之。曰:“天地相保。”于是命坐,为说《阴符》之义曰:“阴符者,上清所秘,玄台所尊,理国则太平,理身则得道。非独机权制胜之用,乃至道之要枢,岂人间常典耶?昔虽有(明抄本“虽有”作“蚩尤”)暴横,黄帝举贤用能,诛强伐叛,以佐神农之理。三年百战,而功用未成。斋心告天,罪己请命。九灵金母命蒙狐之使,授以玉符,然后能通天达诚,感动天帝。命玄女教其兵机,赐帝九天六甲兵信之符,此书乃行于世。凡三百余言,一百言演道,一百言演法,一百言演术。上有神仙抱一之道,中有富国安民之法,下有强兵战胜之术。皆出自天机,合乎神智。观其精妙,则黄庭八景,不足以为玄;察其至要,则经传子史,不足以为文;较其巧智,则孙吴韩白,不足以为奇。一名黄帝天机之书。非奇人不可妄传,九窍四肢不具、悭贪愚痴、骄奢yin佚者,必不可使闻之。凡传同好,当斋而传之。有本者为师,受书者为弟子。不得以富贵为重、贫贱为轻,违之者夺纪二十。每年七月七日写一本,藏名山石岩中,得加算。本命日诵七遍,益心机,加年寿,出三尸,下九虫,秘而重之,当传同好耳。此书至人学之得其道,贤人学之得其法,凡人学之得其殃,职(明抄本、陈校本“职”作“识”)分不同也。经言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盖泄天机也。泄天机者沉三劫,得不戒哉!”言讫,谓筌曰:“日已晡矣,吾有麦饭,相与为食。”袖中出一瓠,命筌于谷中取水。既满,瓠忽重百余斤,力不能制而沉泉中。却至树下,失姥所在,惟于石上留麦饭数升。怅望至夕,不复见姥,筌食麦饭。自此不食,因绝粒(粒字原阙,据明抄本、许刻本补)求道,注《阴符》,述二十四机,著《太白阴经》,述《中台志阃外春秋》。以行于世。仕为荆南节度副使仙州刺史。(出《集仙传》) 黄观福 黄观福者,雅州百丈县民之女也。幼不茹荤血,好清静,家贫无香,以柏叶、柏子焚之。每凝然静坐,无所营为,经日不倦。或食柏叶,饮水自给,不嗜五谷。父母怜之,率任其意。既笄欲嫁之,忽谓父母曰:“门前水中极有异物。”女常时多与父母说奇事先兆,往往信验。闻之,因以为然,随往看之。水果来汹涌,乃自投水中,良久不出。漉之,得一古木天尊像,金彩已驳,状貌与女无异。水即澄静。便以木像置路上,号泣而归。其母时来视之,忆念不已。忽有彩云仙乐,引卫甚多,与女子三人,下其庭中,谓父母曰:“女本上清仙人也,有小过,谪在人间。年限既毕,复归天上,无至忧念也。同来三人,一是玉皇侍女,一是天帝侍辰女,一是上清侍书。此去不复来矣。今来此地,疾疫死者甚多,以金遗父母,使移家益州,以避凶岁。”即留金数饼,升天而去。父母如其言,移家蜀郡。其岁疫毒,黎雅尤甚,十丧三四,即唐麟德年也。今俗呼为黄冠佛,盖以不识天尊道像,仍是相传语讹,以黄冠福为黄冠佛也。(出《集仙传》) 译文 玉女 边洞玄 崔书生 骊山姥 黄观福 玉女 唐朝开元年间,华山云台观有个婢女叫作玉女,四十五岁那年得了一场大病,遍身溃烂,又臭又脏。观中的人害怕她传染,就共同把她送到山涧旁幽深僻静的地方。玉女痛楚呻吟。忽然有个道士从她前面走过,远远地扔给她三、四棵青草,那草像菜似的。道士对她说:“你尽量把这草吃下去,不久病就能痊愈。”玉女就把那几株青草吃了。从此玉女的疾病渐渐好转,不到十天就恢复旧日的状态。开始她忘记吃饭喝水,只想随意游览,但心中飘忽不定,不喜欢人间,连云台观的前后左右也不愿经过。这些观中人认为玉女消失很久了,也不再有寻访她的人。玉女就在山中往来周游,渴了喝泉水,饿了就吃树籽、花果。后来在山岩下,忽然又遇到先前那个道士,道士对她说:“你的病已经好了,不用再留在人间。云台观往西走二里有个石池,你可以每天到辰时,把小石子投进去,会有一棵水芝自己出来,你可把它拿来吃,时间长久了,自然会有好处。”玉女就依照道士的指教去做。从这以后,玉女筋骨轻健,翱翔自如,虽然屡次被观中人碰见,但谁也认不出她就是玉女了。就这样过了几十年,玉女头发有六七尺长,身体上生出绿毛,面容却象一朵白色的花。山里的人遇见她,往往离着很远就叩头行礼。大历年间,有个叫作班行达的书生,此人性情粗俗,常常诽谤诋毁佛、道二教,在云台观西厢房读书。而玉女每天都要往来石池,自己就把这事看作平常了。而班行达则伺机等着偷看,又见惯了玉女投石采芝,时节都很准确。有一天,班行达稍稍赶在玉女先头到达石池之上,等到那个玉女投出小石头的时候,水芝果然出来了,班行达竟把水芝夺去。玉女远在山岩之上,有时停留在树梢上,既然水芝已被别人采去,玉女就只能叹息而还了。第二天,班行达还是这样干。差不多十天以后,玉女稍稍与班行达争先,脚步相接。班行达突然就把玉女的头发抓住了,使玉女无法腾跃而去,班行达趁此机会凭勇力抓摸玉女的肤体,频加逼迫。玉女哭着喊着呼救,誓死不从,但是气力不足,终于被班行达所污辱。班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