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广记_卷八十七异僧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卷八十七异僧一 (第3/5页)

,时值敌国侵犯这个小国的边境,摩腾便说:“佛经说:‘能够宣讲佛教的教义,就能受到地方神灵的保护,使人们安居乐业,如今战争兴起,做它是最有益的么?”便决心以自己的全部精力,亲自到对方劝和,终于使这两个国家成为友邻,摩腾也由此得到很高的声誉。到汉朝永平年间,汉明帝夜晚梦见有个金人从天上飞到他面前,第二天便召集群臣,破释这个梦的含义。负责外交事务的通事傅毅启奏道:“我听说西域有一位神,名字叫佛。陛下所梦到的那个金人,想必就是他了。”明帝认为他说得很对,立即派遣郎中蔡愔与博士弟子秦景等人出使印度,寻访佛法。蔡愔等到印度后,遇见了摩腾,邀请他到汉邦。摩腾立志宏扬佛教,不怕疲劳辛苦,经过流沙荒野,长途跋涉来到洛阳。明帝盛情接待了他,在洛阳城西门外建筑精舍(即白马寺)让他住在里面。这是中国有出家修道的人的开始。因为是佛教刚刚传播,人们都不信奉,摩腾只好将自己对佛教的深刻理解蕴藏在心里,没有地方宣讲。过了不久,他便死在洛阳。有关他的传记说,摩腾用汉语翻译了一卷《四十二章经》,原先藏在兰台石室的第十四间里面;他住的地方,就是现在洛阳城西雍门外的白马寺。据说,异族国王曾经要毁坏所有的寺庙,招提寺还没有来得及毁坏的时候,夜间有一匹白马绕着寺塔转来转去,发出悲惨的嘶叫声;有人把这件事禀报了国王,国王便停止了毁坏各个寺庙的行动。因此,招提寺改名为白马寺,其他各寺取名时,多数效仿白马寺。

    竺法兰

    竺法兰是中印度人,自己说诵读经书几万章,他是印度许多学者的师傅。当时汉朝使者蔡愔已经到了他们国家,法兰与摩腾共同决定游化四方,便一块儿跟随汉朝使者来中国,因为他的学生不让他来,他便秘密起程来到中国。到达洛阳后,与摩腾住在一起。年轻的时候他就通晓汉语,蔡愔从西域带来许多经书,他就动手翻译。他翻译的经书有《十地断结经》、《佛本生经》、《法海藏经》、《佛本行经》、《四十二章经》等五部。在都城迁移与贼寇作乱的时候,有四部丢失,未见在江东流传。唯独《四十二章经》至今仍在,约有两千余字,是中国现存的经书中最早的一部汉译佛教经典。蔡愔还从西域带回一幅释迦牟尼倚坐着的画像,是优田王旃檀像师第四所绘,画像带到洛阳后,汉明帝便让画师摹仿制作,安置在清凉台里和显节陵上,旧有的画像已经不存在了。过去汉武帝在昆明湖底得到了黑灰,问东方朔,东方朔说可以询问西域佛教徒。后来法兰僧人来到洛阳,人们都追问他,法兰说:“在世界的尽头,被劫火烧穿了,这黑灰就是被烧穿处的灰烬。”东方朔当年所说的话被验证了,相信的人特别多。法兰后来死在洛阳,享年六十余岁。

    康僧会

    康僧会,祖先是康居国人,世居天竺,父亲因为经商移居交趾。十余岁时,父母双亡,他以至诚的孝心侍奉父母,服孝期满后就出了家。修道期间,他严格遵守教规。为人宽容大量而有见识。他勤备好学,通晓三藏,博览六经,对于天文地理他也能在总体上有所涉猎,他对所有佛教的教义能把握精神实质,他还有很好的文字功底。他到吴地的时候,孙权已经控制了江东,但那个地方佛教尚未广泛流行。在这之前,有个僧人支谦曾在这里传播过佛教。优婆塞支谦,字恭明,一名越,本是月支人,后来到了中国。当初,在汉桓帝、汉灵帝的时候,支谶翻译出许多佛经;支亮,字绝明,就学于支谶;支谦又受业于支亮。支谦博览佛教经籍,无不有着深刻的研究;对于世间种种技艺,他也多有学习;他大量阅读各种奇异的书籍,通晓六国语言。他长得细长黑瘦,眼白特别多而眼珠呈黄色,当时人们为他编了一句话:“支郎眼中黄,形躯虽细是智囊。”汉朝末年发生战乱时,支谦躲避动乱而到了吴地。孙权听说他聪明有才,在召见的那天封他为博士,让他辅导太子。他与韦曜等几个人在辅佐东吴政权方面共同尽了力,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只因他是在外国出生的,所以在吴国的志书上未被记载。支谦认为佛教虽然已经流传开来,但经书多是用梵文写的,尚未全部译成汉文,而自己又熟悉几个地方的语言,于是就想收集各种佛经著作,译成汉文。从吴国黄武元年开始,到建兴年间为止,译出了《维摩经》、《大般若经》、《泥洹经》、《法句经》、《瑞应本起经》等四十九种经书。他译的书,能够委婉圆满地传达原著的丰采,文辞旨趣流畅典雅。他还依据《无量寿经》、《中本起经》,创作了《赞菩萨连句梵呗》三契;并且注译了《本先死经》等。这些译著都流行在世上。当时吴地刚刚开始传播佛法,影响并不普遍,康僧会想使佛教振兴于江东,要在那里兴建浮图寺庙,便带百锡杖东游。吴国赤乌十年他第一次到达建业,他在那里营建茅屋,摆设佛像开始行道。当时,吴国人因为初次看见沙门的服装打扮,又不太了解佛教的道理,都怀疑他是个异端。有人奏禀孙权道:“有个异人进入我们吴国境内,他自称是沙门,模样儿服饰都与常人不同。这件事应该认真调查。”孙权说:“以前汉明帝梦见一位神,号称为佛。你说的那个人所做的事,莫不是佛的遗风吧。”他立即召见僧会,问他道:“你所行的道,有什么灵验?”僧会说:“如来迁迹已过千年,但其遗骨舍利永远光照无极,从前阿育王建立寺塔多达八万四千,而塔寺的兴旺正表明佛祖的影响之大。”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