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五章龙归大海 (第2/3页)
做和去落实了。 船驶入杭州湾,杭州知府的坐船此刻早已等在那里,由不得他反对,若是李番有个好歹他绝对是吃不了兜着走的,这些天已经够让自己烦心的了,先是魏忠贤的生祠被人捣毁,随后是朝鲜总督居然跑到自己地面上晃悠来了,并且还让他跑了,这次李番又被劫持,实在是让他头痛,杭州知府已经打算乌纱也不要了这次交换完李之藻就掉头回家,这个官实在是没法做了。 交换很顺利,李之藻全家被送上船来,居然还有一个外国人,我命令邓希晨将已经半死不活的李番扔下了船。 “扑通”一声,李番再次重演苏州一幕,成了落水狗。四周的杭州府官船上已经乱成一片。大呼小叫的营救李番,我的大船早已将挂满船帆冲出了杭州湾向大海深处驶去。 “李先生,让您受苦了!”甲板上我向李之藻走去,深深的行了一个礼,李之藻此时已经快要70了,苍苍白发,在海风的俄吹拂下显得有些零乱,多日来的无妄之灾让他多少精神有些萎靡,但是见我如此礼貌还是回了礼。 “振之,这次连累你了,不过你我的理想不久就要实现了,想来这些苦也是值得的。”徐光启上前和李之藻说道,他二人有同窗之谊,曾经一起在利玛窦那里学习西学,又共同翻译新书,数十年来生息相通。 “子先说的哪里话,你我风烛残年,不过苟活于世,此时阉宦横行可惜无人力挽狂澜!”李之藻惋惜的道,到了这个地步他自然知道中原已经没有他容身之所了,在朝廷那里他这是叛逃,不管是他子孙后代也是要远赴异国他乡,心里不是滋味。 “哎,振之说的哪里话,大有前途正是你我发挥余热的时候呢,来我给你介绍这个是我新收的学生叫做李开阳,不要小看他啊,小小年纪已经是朝鲜总督了,这次他远赴中原来就是要寻找你我的,不想走漏了风声,害振之受苦,元度,还不给你的新老师行礼,从今以后你也要管他叫老师,知道么?”徐光启居然和我摆起架子来。真让我哭笑不得,拜托不要随便给我拜师好不好,这事好象不是你说了算,心里这么想可是嘴上还要应和道。 “是的,老师请受学生一拜,”说着就要跪下,给这位新老师致礼。 “别别,我当不起,这个我可不敢,你自己的徒弟还是你自己说了算吧。”李之藻连忙摆手拒绝。 “老师,我还是叫您老师吧,这次都是因为我计划不周详以至于害老师吃苦,学生十分愧疚,老师放心这次到朝鲜后我一定给老师起一座新宅院,保准一点也不比中原的差。”李之藻就是拒绝,看来他还是对我有些抵触情绪的,并且是因我才遭受这样的灾祸背井离乡的。我不再多言,只是站在一边听两个老人来聊天。 海上航行就是这样郁闷,每天都是这几个人,谈论的地话题也是不变,此时李之藻的登船无疑是给大家提供了新的谈资,很快的众人就被李之藻和徐光启那深刻而丰富的知识所感染。同时和那个洋人也熟络了起来,此人叫傅泛际是葡萄牙籍传教士,又是葡萄牙人,现在我身边已经有三个葡萄牙人和一个德国人了,要是再多几个英国人,法国人估计就要快成联合国了,这主意不错,将来有一天弄个联合国出来,当然了总部必须在中国,而且也必须是中国当老大。 傅泛际和安东尼奥他们不一样,他是一个纯正的传教士,并且汉语说的很好,按他讲已经来中国6年了,这三年来一直和李之藻翻译《名理探》,好家伙和这么个老头一起三年这份毅力是够强的了,要是我早疯了,尤其还是翻译亚里士多德的东西,这个亚里士多德我可是对他没有好印象,在西方他被认为权威,经常大放厥词,弄出好多个谬论,耽误人啊!但是随后更多的接触后我发现不是想我想象的那样。 和徐光启纯粹的研究西方科技不同,李之藻的触角似乎更深,在研究天文和地理的同时,他对亚里士多德的这本哲学专著吸引了,并且决心把它翻译出来,在他看来,这时的明朝心宗盛行,无论是王学或是禅学,都是直指本心,以不读书为著名。(原来是这这样啊,但了这个年代我还是首次才知道这时流行什么,原来是流行不读书,这个好啊,我最讨厌读书了,不过好像也有点太唯心主义了吧,这个顿悟,空明什么的也弄得太离谱了,若是所有人都这样,科学还怎么发展那,那怪那时明朝的科技开始落后,原本就不重视科学,这时又要什么都凭本心的,的确够呛。王阳明提出的这个阳明学说实在是便宜了那些像我一样不愿意读书的懒人,让他们有了借口。 然而实际上并不像我想的那么简单…在不读书的环境中,也潜藏着读书的种子;在师心蔑古的空气中,却透露出古学复兴的曙光。如李之藻这样的人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一点了,包括徐光启在内的这些人大量的翻译国外著作无疑的就是希望能提示世人,学问还是在书中,不是可以主观臆想就能像出来的。只不过和徐光启研究实用不同,李之藻走的似乎更远他是想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他费了了这么多的精力来翻译一本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没有任何渊源的《名理探》无非是想用此来阐述这个世界,让人们明白是怎么回事。 李之藻厌恶这时王学末流“汗漫空疏”的学风,而推崇程朱理学的“格物穷理”之说。在他看来,程朱理学包含着“实学”“实行”的精神,但被王学末流所淹没。西方的科学和逻辑有助于恢复程朱理学的“实学”“实行”的精神。我却不以为然,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