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二章多事之秋 (第3/3页)
了从开城到江华这条路线上,一旦打通就可以从江华直接进入汉江到达汉城。为将来修筑从开城到平壤的运河增加技术积累,最主要的是修筑运河需要大量的劳力,这样就解决了很多移民还在闲置的问题,我可以支付给他们工钱,依靠这些工钱他们能渡过这个冬天,减少了政府的负担,同样是给钱一个是白给,一个是有产出,我自然选择后者了。 自从我到达平壤后,整个朝鲜的政治中心都跟着北移了,首先是议政府,随后是吏、户、礼、兵、工、刑六曹;司宪府和司谏院;五军营、内三厅、训练院,现在开城已逐渐成为朝鲜王室的象征和聚居地,被百姓称为王城,而平壤则变成了此时朝鲜的政治中心。海兰珠和阿巴亥等人也都迁来了平壤,和我一起住在大同江边的教师住宅里。 “不行,领议政,你这是在劳民伤财!”尹集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他现在是平壤大学的校长同时还担任左议政的职务,李觉复担任两道安抚使同时也兼任着右议政的职务,没办法我手里人才奇缺,在朝鲜又不能大量任用汉人(可任用的汉人仍然不多),否则无法服众,更别谈什么指令下达了,所有基层的官员都是朝鲜人。当然了这也是政权稳定的一个原因,在朝鲜人眼中大概就是他们多了一个摄政王,并且这个摄政王还是当今的仪宾算不得外人,而经过宁安道一战,阿敏和多尔衮的驻军又成了朝鲜的保护军,一下子变成正义的化身了。 “是啊,元度,当年隋炀帝杨广开凿运河,结果弄得天怒人怨,丢掉了江山,此刻朝鲜刚刚稳定,就耗资如此巨大的修筑一条实用性并不大的运河,值不值得呢?”徐光启一番话,把我鼻子都气歪了。什么隋炀帝杨广啊,难道把我比作昏君,我成什么了?再说虽然杨广靠凿运河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可是他间接的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繁荣,后来的李唐在这上面沾了很大的光,正是前人种树后人纳凉。 朝鲜多山,但是同时水资源也比较丰富,尤其是在南部,若是能将这些河流和水网联系起来那么将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水上交通网络,各地的物产都可以通过航运到达汉城和平壤再抵达山东半岛,同样来自中原的货物,也可以通过航运来分散到朝鲜各地,这样节省人力和畜力,这些人都是目光短浅,难道没有听说过“要想富,先修路”的话么,在山区修路成本极大,而顺着山谷的河水依次建坝,既可以防洪抗灾,又可以蓄水灌田,实在是一举多得。 “各位大人,你们之所以反对,大概就是因为劳民伤财这四个字吧,假如我能保证即不劳民也不上伤财,那你们是否同意我的建议呢?”我问到,众人面面相觑,这么大的工程不劳民伤财简直是不可能的。 “若是领议政能不花府库的一两银子,我等何乐而不为呢?自然是支持您的建议了。”尹集这老顽固,真抠门,给我出了这么一个难题,你有没有想到这个平壤大学我花了多少银子啊,那可是一两银子都没有从府库里拿,好么,这时跟我吝啬起来。 “对,元度,你要是能不动用府库的银子,而是自己想办法解决资金问题,我等自然是乐见其成。”徐光启应和道,他是看热闹不怕事大,笑眯眯的看着我,一副你还是放弃了吧的神色。 好啊,都看我热闹。我心中生气,你们来找我要钱的时候怎么不是这副神态呢,其他众人都不说话,这种场合也就尹集这样的倔老头敢跟我对这干了,其次就是徐光启仗着是我老师,不时的敲打我几下,好我都记住你们了。 “这是各位说的,不要后悔。既然这条运河府库不出钱,那么将来的收益自然也不归府库所有了。”我说道。 “正是!”尹集点头道。 “那好,我给各位最后的一次机会若是各位在不把握,别怪我李开阳不想着各位了。”我这样说,众人你看我,我看你,都不明白这话是什么意思。 “自然是不后悔,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徐光启答道。李觉复小眼睛眯着,想了半天,这时见我让众人表态,连忙吱声: “等等先生,假如先生要投资,算上我李觉复一份,多有多出,少有少出。”说着呵呵的笑了,这家伙是够“jianian”的,居然让他看出些门道来了。 “好,算上李大人一份,难得李大人独具慧眼。还有哪位大人愿意参加。”我笑着说道,众人你看我,我看你谁都不吱声,所有官员当中以李觉复最有钱,当然了,这里面一定会有一些灰色收入的,这时我不想过问,就是过问也查不出什么来,这事情在现代太普遍了,只要不影响大局,甚至是对大局还有利我就不追究了。 “既然没有,那么这个修运河的钱和所需要征集的民工就由我自己全权负责了,这样说定好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