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章自杀 (第2/3页)
了,还要将自己的阶下囚交给对方处治,这让他无法接受,尽管他已经答应了,但是崇祯似乎在找更体面的方法来解决这件事。 坚持政治原则,本来不错。然而政治原则是要以正确的策略来贯彻的。完全忽视实际情形,把国家与人民的生死存亡置之不顾,和“英主”两字可相差十万八千里了。其实国家就是应当以自身利益为最高的出发点,只要符合这个利益那么不管什么事都应该去做,我就是这样给朝鲜作榜样的,谋求国家的最大利益。 敌人(崇祯自然也当我是他的敌人)提出和平建议,是不是可以接受,不能一概而论。在我看来应当根据这样的原则来加以考虑:敌人的和议不过是一种阴谋手段,目的在整个灭亡我们?还是敌人因经济、政治、军事、或社会的原因而确有和平诚意? 我的提议虽然是不安好心,但是公平的讲还是很有建设意义的,对明朝的好处也不少,就看他们怎么利用了,有没有经济头脑。假如我是崇祯,此时就必须假定缔结和约只是暂时休战(一旦国力恢复,他有大把的精力来对付我和皇太极),双方随时可以破坏和平而重启战端。目前一直打下去对己方比较有利?还是休战一段时期再打比较有利? 缔结和约或进行和平谈判,会削弱本国的士气民心、造成社会混乱、损害作战努力、破坏联盟关系、影响政府声誉?还是并无重大不良后果? 和约条款是片面对敌人有利?还是双方平等,或利害参半,甚至对我方有利? 如果是前者,当然应当断然拒绝;若是后者,就可考虑接受,必要时甚至还须努力争取。在现在的局势下,同意我的条件显然于明朝有重大利益。不论从政略、战略、经济、人民生活哪一方面来考虑,都应当赞成,崇祯自诩熟读史书,可是他偏偏忘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为了自己的脸面而犹豫不决。 北京的大牢里,袁崇焕在过着地狱般的生活,自从祖大寿带着关宁铁骑退回山海关后,全北京的百姓都开始怨恨这个昔日的袁督师,那个曾经在关外战功卓著的袁督师。阴暗的牢房中,袁崇焕神情忧郁,城外的炮声和喊杀声他听得真切,每每的向狱卒询问,总是招来无端的谩骂,在狱卒的眼中北京之所以有这样的劫难,全在于他和外敌勾结。 袁崇焕每天心急如焚,不知道外面的战况,这天不知道什么原因他终于见到了一个熟人—孙元化,两人在辽东时就认识,这时见到分外亲切。孙元化见到袁崇焕深陷的眼窝,凌乱的头发,消瘦的脸颊,差点控制不住自己,其他的人都不知道,可是他孙元化知道,袁崇焕冤枉啊,实在是比窦娥还冤。 “孙大人,您有什么话快说,若是换了班,小子就不好向上面交待了,要知道…”那领头的狱卒还未说完,孙元化一大锭银子送过去便帘眉开眼笑。 “孙大人,你聊着,愿意什么时候出来就什么时候出来,我这就给你把风去!”那狱卒乐颠颠的出去了。看着眼前这一幕,袁崇焕深感世态炎凉,当初自己刚被封为督师时,不也是有人前呼后拥么,可现在却无人理睬。 “元素!”那狱卒一走,孙元化连忙上前紧紧握住了袁崇焕的手,眼泪止不住的流下来,这次他可没有用辣椒水,眼见着曾经一起并肩战斗的战友,意气风发的一代帅才此时沦为阶下囚,落魄到如此地步,他如何能不伤心难过。 “初阳,男儿有泪不轻弹,快,快和我讲讲城外的战事如何了?”尽管这样子了,袁崇焕最关心的不是自己还是城外的战事,是江山社稷。这让孙元化更感动了,哽咽着将这些天的情况向袁崇焕作了介绍,听完后袁崇焕沉吟不语,孙元化期盼的看着他,希望他能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袁崇焕沉吟良久才缓缓地对孙元化说道: “初阳,你看李开阳此时是如何用意?” “这个,这个!”孙元化这个了半天,却说不出什么来,他和我太熟了,以至于思维都受我影响,所以让他来评论我,委实有些难处。 “以我看,李开阳此人不是大jianian大恶之人就是圣贤之辈,若是前者,我大明危矣,若是后者中原百姓就有福了!”袁崇焕长叹道。 “元素为何如此说呢,以我对李开阳的认识,该不会是前者吧,至于后者也不太像,我看更像是个jianian商。”说着孙元化脑中浮现出我的身影来,想起我从前的种种,不禁笑了起来。 “初阳啊,你是当局者迷,试问那李开阳明知皇太极用计陷害我,不但不予以揭穿,反而写信给皇上索要我袁崇焕,间接帮皇太极陷害了我,这我倒不介意,可是他如此作为确实不是君子行径,我也不知道他索要我是何目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