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称职的兽医_第十三章惊人之举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三章惊人之举 (第2/3页)

上这个刚刚才13岁的少年着实吃了不少苦头,但是想起临行前父亲的嘱托,他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崇祯派朱慈焤去江南催要漕银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他内心中几乎已经放弃了北京,但是就这样迁都南京实在是丢了祖宗的脸面,也等于放弃了整个北方,所以他决定坚守岗位,尽自己一个皇帝最后的职责,直到剩下最后一名士兵。

    朱慈焤至今对父亲行前的嘱托还记忆犹新,应该说是刻骨铭心,和所有的父亲一样崇祯对自己的这个儿子有千般的放不下心,如此幼年就让他远行,崇祯自己也是不忍,但是国家已经到了这个时刻身为皇室成员,也只能冒这样的风险了。所以崇祯特意将项煜和李明睿叫来,遣他俩秘密的跟随朱慈焤一同前往南京,说是催要漕银,那实际上就是已经默许这之前提出的南迁之议,将朱慈焤派往南京以备不时。

    朱慈焤刚刚跨出大殿,再也忍不住泪水,转身向崇祯跑去,一头扑在他的怀里。

    “父皇!”这一刻崇祯不是皇帝,朱慈焤也不是太子,而是一对即将生离死别的父子。崇祯终于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转的泪水,紧紧地将儿子抱在怀中,自从自己继位以来好像就没有再和儿子这样亲密的接触过了,而此时将儿子抱在怀中,他心中酸苦异常,曾几何时他想做一个好皇帝,好父亲,可是现在一切的愿望都落空了,望着朱慈焤明亮的双眼,崇祯差点就想将他留下来,可是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他最后还是恨了恨心将朱慈焤推出自己的怀抱,郑重地说道:

    “皇儿,为父希望你比我强,江南膏腴之地一定会大有作为的,希望你不复为父的重托,将来不论如何都要撑下去,不坠我皇家的威仪。”说完头也不回的转身走开,空旷的大殿上只留下朱慈焤幼小的身体在那里不断的抽噎,声音孤苦无助,端是叫人心酸,站在一旁的项煜和李明睿都不禁跟着落泪。转身已经走到屏风后的崇祯此时狠狠地抓着帷幔咬着嘴唇不敢再踏出一步,生怕自己一时心软将朱慈焤叫回来,那一切都前功尽弃了。

    终于哭声渐渐的小了,项煜和李明睿将朱慈焤带出了大殿,崇祯也无力的跌坐在青石上,任由泪水滑落。

    在时局动荡不安,整个北方都陷入困境的时候,许多官员把一线希望转到了皇帝驾迁陪都南京上来。他们认为,在南京可以继续维持明王朝的统治。作为影子政府,南京行政当局已进行了准备:一旦北京陷落,便可给明朝北方残存势力以全力支持。

    陈子龙在当初奉命巡视绍兴之后,被调到南京吏部任职,他虽然有一段极不光彩的历史,但是好在知道的人并不多,并且陈子龙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如何阻止我的大军南下这个问题上,不遗余力做各方面的工作。他设法说服了江南巡抚郑瑄,要他秘密上书北京,提出将皇太子接到南京的计划,为建立南明政权作准备。

    崇祯也正是接到了这份秘密的奏章之后,才下决心将朱慈焤派往南京的,在他眼里,南京似乎有着一批对国家忠诚的大臣,不像北京的这些官员们一个个怯弱无能,一无是处。在他的首肯下江南已经开始了筹备南明政权的举措,一些江南的士大夫在祁彪佳的统率下开始沿长江下游建立水军,准备保卫江南。

    史可法就是其中颇具代表的人物,他来自河南,既是一位杰出的文官,又在军事指挥及战略方面颇具才干。其父虽鲜为人知,但其家族有不少成员是锦衣卫军官。作为青年士子,史可法曾受到东林党殉难者左光斗的栽培。

    1620年,他通过县试;1626年中举人;1626年中进士。据《明史》载,史可法身材矮小“面黑,目烁烁有光”初仕便授西安府推官。他真正在官场上初露头角正是任职西安阶段,1628年,他因公正廉洁地将赈灾专款分发给受灾的延安百姓,而在朝廷中赢得极好的声誉。1629年至1631年,他作为理财行家被调入朝中,任户部主事。

    张献忠再反,声势波及华中,崇祯皇帝命卢象昻协调河南、山东、湖广和四川事务,而卢象昻的主要任务就是牵制张献忠部,他命史可法为副使巡察泽州和安庆,并阻止张献忠渡江。

    面对声势浩大张牙舞爪的张献忠部史可法并不胆怯,他仅率800人驻守安徽六安,就抵御了三支农民军主力的进攻。瓦解了张献忠的第一波攻势,张献忠在六安找不到突破口转而沿江而上也向四川进军,这给明军以喘息之机,得以重新整顿湖北、安徽境内的残兵,史可法得到了新到南京的朱慈焤支持,在潜山建立大营,招募士兵积极备战。

    六安一战让史可法名声大振,朝野皆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