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七章获益 (第2/3页)
祯站起身来,想了很久才说道:“你提出的方略井井有条,不必谦逊,你只管放心大胆的做,不要有顾忌,一切有我做主,朕绝不会偏听偏信就是了!至于从前赐予王之臣与满桂的尚方剑则应撤回,以统一事权,你看可好啊!”“谢主隆恩,臣誓死效忠皇上,一定会将辽东夺回,还皇上一个朗朗乾坤!”袁崇焕没想到崇祯如此的信赖重用他,一时感激涕零,只想将自己的心都掏给这个新皇帝看。 “哈哈,爱卿的心意我了解,爱卿这就下去准备吧,辽东不可一日无主,军中不可一日无帅,你早日回去,今天你提出的这些我一定会给你办到的!”崇祯很满意这样的效果,恩威博,让袁崇焕死心塌地的为自己效命。 袁崇焕辞出之后,上了一道奏章,提出了关辽军务基本战略的三个原则: “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明代兵制,一方有事,从各方调兵前往。因此守辽的部队来自四面八方,四川、湖广、浙江均有。这些士卒首先对守御关辽不大关心,战斗力既不强,又怕冷,在关外驻守一段短时期,便遣回家乡,另调新兵前来。袁崇焕认为必须用辽兵,他们为了保护家乡,抗敌勇敢,又习于寒冷气候。训练一支精兵,必须兵将相习,非长期熏陶不为功,不能今天调来,明天又另调一批新兵来替换。他主张在关外筑城屯田,逐步扩大防守地域,既省粮饷,又可不断的收复失地。 “守为正着,战为奇着,和为旁。”…明兵打野战的战斗力不及习于骑射的八旗兵,这是先天的限制,不易短期内扭转过来,但大炮的威力却非八旗所及。所以要舍己之短,用己所长,守坚城而用大炮,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在需要奇兵突出、攻敌不意之时,才和八旗打野战。为了争取时间来训练军队、加强城防,有时还须在适当时机中与敌方议和,这是辅助性的战略。 “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执行上述方策之时,不可求急功近利,必须稳扎稳打,脚踏实地,慢慢的推进。绝对不可冒险轻进,以致给敌人以可乘之机。 这三个基本战略,是袁崇焕殚精竭虑总结了明朝和后金之间数次大战役而得出来的结论。明军三次大败,都败于野战,以致全军覆没;宁远大捷,都在于守坚城、用大炮。 假如这基本战略持久的推行下去,就可逐步扭转形势,转守为攻。但袁崇焕担心两件事。一是皇帝和朝中大臣对他不信任,二是敌人挑拨离间,散布谣言。因此在上任之初,对此特别强调。他声明在先,军队中希奇古怪之事多得很,不可能事事都查究明白。他又自知有一股蛮劲,干事不依常规,要他一切都做得四平八稳,面面俱圆,那可不行。总而言之:“我不顾自己性命,给皇上办成大事就是了,小事情请皇上不必理会罢。” 崇祯接到这道奏章,再加奖勉,赐他蟒袍、玉带与银币。袁崇焕领了银币,但以未立功勋,不敢受蟒袍玉带之赐,上疏辞谢了。 可以说这次魏忠贤的倒台,获益最大的可能就是袁崇焕,在在最关键的时刻出现,迅雷不及掩耳的扑灭了京城的阉患,一时间口碑极好,整个朝野都为之震动。远在朝鲜的我也听说了,后悔不迭,早知道袁崇焕的作战意图,可是为什么没派人给魏忠贤通通风,没想到显赫一时的魏忠贤这么快就倒台了。袁崇焕有了崇祯的这些允诺,估计动手的时间就要近了,而他的关宁铁骑估计也要大肆扩充,小小的辽东聚集了当世这么多的精兵,真是罕见,他和皇太极也注定是要进行一场恶战了,我是座山观虎斗呢还是帮助那一方,实际上他们任何一方假如这么快就玩完,都不是我所希望看见的,最好皇太极把与袁崇焕拖得死死的,又或是袁崇焕把皇太极弄得虚火上升才好。到时我就可以卖一些武器给弱势的一方,保证他们势均力敌,自己趁机大发战争财,当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不就是这样干的么。 一想到这里我又露出了招牌式的jianian笑。“想什么呢,这么入神,看你这德行,肯定是没好事!”原来是海兰珠走了进来。 “哈哈,生我着父母,知我者老婆也!”我招呼海兰珠坐在自己腿上,给她看最新的情报。 “切,这个我不感兴趣,他们愿意谁打就谁打,不管我的事,我最关心的是银子。”海兰珠都快学的和我一样唯利是图了,真是近朱者赤啊。 “怎么了,好老婆,你不是一直在忙地产的事么,今天怎么有空来看我啊!”别看我娶了四个老婆,可是这时朝鲜到处都是事,指望不上别人,只好让自己的老婆轮番上阵。海兰珠最有经济头脑,自然是挣钱的事都交给她了;阿巴亥最具有政治头脑,一些往来的公文都要经过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