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 (第5/6页)
"呵呵,每天例行的功课。上面或许会有对我而言有趣的消息。" 我耸耸肩,转身离开。 我还憋着一口气,一定要在卫先之前找到进一步的线索,却没想到在离家还有几百米的时候,就接到了卫先的电话。 "有线索了,你来还是我来?" "那么快就有线索了?你不是耍我吧。"我颇有些懊恼。 "唉,还是我来吧,你等着。"无论如何,有进展总是好事。 就这么点时间,他能取得什么进展,这点时间他连那一大堆报纸都不见得能看完…还是,他从报纸上得到了什么线索? 进了宾馆房间,卫先把一大张报纸摊在我面前,我就知道自己猜对了。 那是朵云轩秋季艺术珍品拍买会的预展广告。上面有一些参与本次拍卖的古玩图片。 "有什么不对吗?"我问。 "这一件。"卫先指向其中最大的一幅图片。 这是一个陶盆,乍看并不华丽,但照片的分辨率相当不错,所以细细看去,可以看到盆身有极为纤幼细致的花纹。 图下有一行小字:明仿沈秀纳财盆。 奇怪了,这种位置的图,拍的该是本次拍卖会最为贵重的拍品,可这件东西… "你奇怪这件东西怎么会在这里拍吗?我也奇怪,这样的东西,至少得是香港佳士得这样等级拍卖会的压轴大件才对。" "啊,可这不就是个仿件吗,尽管是明代的,但有那么高价值吗?"卫先的话让我大吃一惊。 "呵呵,你知道沈秀是谁吗?" 我摇了摇头,要问刘秀我还知道,沈秀就没一点印象了。 "明代,对于巨富有一个定义,一万户中最富的三户,就被称为巨富,所以巨富有个别称叫万三。" "那又和沈秀有什么…等等,你是说沈秀就是沈万三?" "没错,世人皆知那个富可敌国却被朱元璋眼红充了军的沈万三,却不知道他的本名就叫沈秀。" 我的心跳一时间有些加速:"那所谓纳财盆就是…" 卫先的嘴角向上翘起:"就是聚宝盆,沈万三的聚宝盆。" "可这只是一个仿品,又不是真的聚宝盆。" "真的聚宝盆,能不能真的聚宝且不说,相传已被打碎。而这仿沈秀纳财盆,也只有一件而已。" "为什么就只一件?" "沈秀和朱元璋关系还不错的时候,沈秀曾经同意,让朱招集天下最好的工匠,对着这聚宝盆做一个仿品,当时朱元璋相信,聚宝盆之所以有神奇的功效,和盆身繁复无比的纹路有关。所以这个仿品可以说是做得和原件分毫不差。但是,却并没有原件的作用。朱元璋相当失望,后来就把这个仿品赐给了大将军常茂。" "你怎么会知道,是野史吗?" "作为历史见证者,当然会多知道一些东西。"卫先微笑。 "这么说来,这件仿沈秀纳财盆倒真是一件珍品。不过你说的新线索指的是什么?" "大将军常茂的墓从来没有被正式发现过,而且这座墓是盗墓界传说中的隐墓之一,但七十年前这座墓被…" "卫不回!"卫先的话还没说完,我已经脱口而出。 "是的,这座墓就是让卫不回声名鹊起的原因之一。所以,这件仿沈秀纳财盆本该在卫不回的手里。" 和卫先匆匆吃过快餐,我们就赶往朵云轩。找到了委托拍卖的人,就等于找到了卫不回,至少也是和卫不回有密切关系的人。 可是我们两个却结结实实吃了个闭门羹,这回连我的记者证都起不了作用。 接待我们的经理一句话就把我们挡住:"委托人的身份是保密的,这是行规。否则泄露出去,他们的安全谁来保障?" 我给他亮了记者证,又递了名片过去,表示很想能够采访到这件仿沈秀纳财盆的收藏故事。 好话说尽,经理才勉强答应帮我们问问委托人,如果他愿意接受采访,就告诉我们他的联系方式。 "不过,以我对老先生的了解,他是绝对不愿见你们的。"经理说。 我心里忽然想到一个人,问:"不会是…张轻,张老先生吧。" 经理"啊"的一声,掩不住脸上的惊诧之意。 接下来的对话就顺利了很多,既然是我自己猜出的委托人身份,经理就又告诉了我一些消息。 张轻原来是沪上收藏界里的知名人物,这一次朵云轩秋拍缺少一件镇场之物,这位杨经理和张轻相识十多年,虽然知道这老头脾气怪难相处,也只好硬着头皮上门求助。一番死磨硬缠之下,终于说动张轻拿了这件宝贝出来。 其实我早该想到,张轻就是卫不回。当时孙氏兄弟的第三个合作者,也是参与度最高的合作者,除了那个盗墓之王还会有谁? 这下一切都顺了。 其实我本来就在怀疑那个一直不配合我的老张头的身份,听到经理那么说就试探了一下,果然被我料中。 回到宾馆,我和卫先一起把至今为止的线索理清楚。 每到一个阶段就要理一次头绪,不但可以把思路理清,有时静下心想一想,还能发现之前因为匆忙而漏掉的重要细节。 孙氏兄弟想找的是一个古墓,这个古墓的时间在秦以后,地点就在三层楼区域的地下。实际上,根据现有的线索,这个古墓很可能是三国时期的。他们有一面具有奇异功效的旗,这面旗帮他们最终确定了古墓的方位。 孙氏兄弟建造三层楼,其实是划定了一个区域,对这个区域实行清场。清场之后开始进行地下的挖掘工程,为了掩人耳目,他们同时进行推倒区域内平房和填邱家塘建闸北花园两项工程,使人们不再注意大量的土从三层楼区域向外运。 据闸北花园的孙权石雕和孙氏兄弟的长相推测,孙氏兄弟可能是孙权的后代,所以对这个古墓有一定的了解,至少他们知道这个古墓要进入相当困难,可能还有一定的危险。所以,他们找了三个帮手。 帮手之一是钟书同,孙氏兄弟希望利用他的历史知识帮助寻找古墓,或者是了解墓的一些细节,但显然他们失败了。作为历史学者不可能知道那么细节的东西,几次试探之后他们就放弃了钟书同。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