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7mdash;mdash (第11/11页)
的强势,也得不到皇上的关注,离开昭阳宫未尝不是一件幸事。” 升平此时什么话都说不出口,只能默默的伫立,看着萧氏一脸遗憾感慨。 “我只有一件不放心的事。”萧氏状似无意的叹息,清冷的白雾从她话语间涌出,冰冷人心。 升平眼底不由蕴起泪意。 究竟是谁害了萧氏?是舅舅?是杨广,还是她?或者说,是整个独孤氏头衔害了这个无辜的女子? 升平拉住萧氏冰冷的指尖:“你说吧,我会尽力办到。” 萧氏望着升平笑容有点恍惚:“升平,你我都知,大厦将倾,非人力能所挽回…” 升平闻听萧氏所言不由倒吸口凉气,虽然眼前北疆李氏叛乱,南疆三十余国起兵造反,但毕竟胜败难分,萧氏如此快口断言几近是大不韪的忤逆之罪。 升平刚想警示,不料萧氏低下头从怀中掏出一方丝帕,上面点点墨迹洇透展给她看。 升平接过丝帕仔细辨认不觉惊讶万分。上面居然是现时边疆战报,战报内容是李世民在大兴城驻留几日绘得北疆至京城的边塞要图,再孤身一人返回李国,联通隋朝内臣一同反叛,因内外勾结此次李氏大军势如破竹,不日即攻陷京城。 这样的战报,和升平所知完全不同,她从杨广那里知道的是大隋朝兵将正在前方奋勇杀敌,拒李氏兵马千里之外,京都大兴城安全无虞。 到底该信谁? 谁才是事实真相? 萧氏笑了“升平,缺了独孤家,如今朝野内外真心为皇上效力的人又有几个?你们兄妹为了一己私利自断双臂剜去双眼,怪得了谁?” 升平猝然抬头,心中预感不妙:“难道是独孤家故意隐瞒前方战事?” 萧氏只是笑“自然还有他人。” 升平不解,拧紧眉头:“谁?” 萧氏如炬目光扫过,露出艳美笑容,意味深长的说:“自然是心有旁骛的人。”她冷笑反问:“知道本宫为什么不告诉皇上吗?” 升平摇头,不敢去猜。 “本宫希望有朝一日宫倾之时,本宫能送孩子出去。”萧氏的声音突然温柔:“本宫的一生葬送于大兴宫,由不得重来。如今隋朝气数已尽,本宫肚子里的孩子若得了天下也一定会死于非命。倒不如来日宫倾时刻,孩子能活一命被辗转送出宫去,哪怕此生做一介纳粮草民,也再别跟大兴宫有丝毫联系。” 升平体味萧氏话中意思,犹如重锤击打心头。升平又何尝不想出宫,从此再不与皇宫有半点瓜葛。只是这般置死地而后生该是怎样的艰难生计才被迫使出的杀手锏。 萧氏望着升平忽然戏谑一笑:“毕竟,你们这般对待本宫,本宫也要报复你们兄妹二人才能互不相欠,只不过咱们有明有暗有来有往,也不算吃亏。” 萧氏的眼底没有笑意,冰冷如潭,一股深不见底的凄凉。 升平再不想与她说下去,避开萧氏的脚步,慢慢俯身施礼:“恭送皇后娘娘。” 这是升平第一次如此心甘情愿的拜在女人裙下,除了独孤皇后,昔日的太子妃高氏今日的废后萧氏都不曾得到升平的礼遇。 萧氏说的没错,从出生就是最尊贵女子的升平从来不觉得自己需要低头臣服于任何人,即便是那个坐在凤位上的女人,她也只是真心折服过独孤皇后一人。 萧氏慢慢躬下身,蜷住肚子将升平拉起:“其实皇上什么都知道,他要死在这大兴宫,同时,也把你囚死在这里。” 升平木然站起,不明白萧氏的意思。 萧氏低笑,一声复一声,在雪地里传出很远“他不怕江山拱手让人,却怕将你送给北蛮,你和他注定要在大兴宫同归于尽。” 萧氏说罢昂首翩然离去,笑声依然徘徊于升平耳畔。 升平望着她离去的背影出神。 红色的皇后朝服拖在雪地,雪白与鲜红,刺目的对比,她的步履蹒跚动作丑钝,却是个倾尽所有保护肚子孩子的母亲。 萧氏藏起的那份通知必然是舅父送进宫来的,舅父想由萧氏来和皇上杨广邀功,借此为独孤家重新踏回朝堂奠定基础,萧氏却想隐瞒,借此送孩子出城。 他们都没错,错的是杨广。 一个如果不做皇帝会是个好丈夫的男子。 升平心中酸楚:若是真面临要宫倾,自己该何去何从? 没有人告诉她该怎么办。 升平第一次知道母后坐在昭阳宫孤立无助时的凄凉心境 独孤皇后每每可以绝地反击,升平可以么? ①《讨昏君杨广檄文》改自骆宾王为徐敬业讨伐武则天时所撰写的《讨武氏檄文》。武则天因此文,感叹骆宾王才能俱佳少见。 原文如下: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翬翟,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神人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鸣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帝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以清妖孽。 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 公等或居汉地,或协周亲;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