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节 (第2/6页)
应有的对话? 或是我心里一直觉得 暖暖很美于是不自觉跟未名湖的美景相比? 还是两者都是,只因我把青年男女想像成我和 暖暖? “这是我刚刚叫你试试的问题的答桉?” 暖暖终于开口。 “算是吧。不过…嗯…”我回答“我也不确定。”气氛并没有因为我和 暖暖都已开口而改变。 “学长。”学弟跑过来,说:“我们来玩海带拳。”“干嘛?”我说。 “海带呀海带…”学弟双手大开,像大鹏展翅,手臂模拟海带飘动。 “你少无聊。”我说。 “海带呀海带…”学弟高举双手,手臂正想向上飘动时,我敲了他头,说:“你还来!”学弟边狂笑边跑走, 暖暖也笑出声。 “咱们跟上呗。” 暖暖说完后便往前小跑步。 我也小跑步,跟上了 暖暖,然后跟上了队伍。 穿过五四大道,看到一座建于晚清年间的四合院,门上写着:治贝子园。 门口还有尊老子石凋立像,高约两公尺。 内院是古色古香的小庭院,处处显得古朴而典雅。 “今天在这上课?”我问 暖暖。 “听说是。” 暖暖说。 “嗯。”我点点头“这里跟我的风格很搭。” 暖暖笑弯了腰,好像刚听到一个五星级的笑话。 今天上课的老师一头白发,但脸上没半点鬍渣,讲的是老庄思想。 从《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开始讲起。 “道”是可以说的,但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万事万物面目之描述——“名”,也是可以被定义的,然而一旦被清楚定义,则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便不可能被真实描述。 嗯,好深奥。 通常如果听到这种深奥的课,我都会利用这段时间养精蓄锐。 但能在这样的地方上课是毕生难得的经验,我的好奇心便轻易击溃睡意。 偷偷打量教室四周,屋上的梁、地下的砖都泛着历史的痕迹。 空气的味道也不一样,有一种澹澹的香味,说不上来。 我在 暖暖面前的纸上写着:有没有闻到一股特殊的香味? 暖暖闻了闻后,也在我面前的纸上写着:没。是啥味? 我又写:这种味道跟我身上很像。 暖暖写:? 我写:那叫书香。 暖暖写:闭嘴! 我写:但我是用手写的。 暖暖写:那就住手! 快下课前,老师说人的本性就像一块埋在心底深处的玉,只露出一小点。 每个人必须一点一滴去挖掘埋藏在心中的玉石,挖出它、琢磨它。 这便是寻求自我发挥本性的过程。 “要努力挖掘自我。”老师以这句当作课堂结尾。 “你挖到自己了吗?”离开治贝子园后, 暖暖问。 “挖可挖,非常挖。不如不挖也。”我说“这是道家。”“还有别的吗?” 暖暖说。 “挖即是空,空即是挖。这是佛家。”我说。 “再来呢?”“志士仁人,无硬挖以害仁,有不挖以成仁。这是儒家。” 暖暖叹口气,说:“瞎说好像就是你的本质。”“你现在才发现吗?”我们走到叁角地吃午饭。吃完饭,我到附近商店买了北大的信封和信纸。 “有特别的意义吗?” 暖暖问。 “我想用这些信封和信纸写履历找工作。”我说“收到信的主管会以为我是北大毕业生,好奇之下便细看。这样我的履历才不会石沉大海。”“你想太多了。”“还是想多一点好。现在台湾工作不好找。”大伙以散步方式往北走,快到未名湖时,便看到北大图书馆。 这是图书馆新馆,正门朝东,刚好跟东校门连成一线。 如果从东校门进入北大,视线毫无阻隔,可直接眺望北大图书馆。 设计风格结合传统与现代,屋顶像紫禁城的宫殿一样,透着古典与大方。 整体建筑物为灰白色,更显得气势磅礴、端庄稳重。 新馆两翼与旧馆巧妙结合在一起,于是形成亚洲规模最大的大学图书馆。 李老师说曾有北大生写过描述图书馆内气氛的诗句:静,轰轰烈烈的静。 大伙便起哄要进去图书馆内感受一下气氛。 我们用证件换了张临时阅览证后,放轻脚步压低音量,鱼贯走进图书馆。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学生看书的眼神,像是紧盯猎物的勐虎。 如果学生的世界也有理想国度,这应该就是世界大同的样子。 可惜我已经毕业了,如果还没毕业,回台湾后我一定会更用功念书。 不过换个角度想,幸好我已经毕业了,不然压力太大了。 读可读,非常读。嗯,轻松读就好。 我们再往北走到未名湖畔,继续欣赏上午未逛完的湖岸风景。 未名湖西侧湖中,有一露出水面张口朝天的翻尾石鱼,也是圆明园遗物。 “石鱼在未名湖里,有画龙点睛之妙。” 暖暖说。 “它的亲人朋友们都被焚毁了,它孤伶伶在这点睛一定很寂寞。”我说。 “唷!” 暖暖笑了“看不出来,你还有颗感性的心。”“你身上有没有带锁?”“带锁作啥?”“我要将心锁上,不让你看见。”“我有带枪,要不,干脆毙了它。” 暖暖说。 从西门离开北大,上车后屁股没坐热,便到了圆明园,距离不到一公里。 这里其实也没剩什么了,1860年英法联军放的那场叁天叁夜的大火之后,除了水域和部分破碎不全的石刻文物外,都被烧光了。 但湖中荷叶翠绿、荷花藕红,树木从瓦隙中成长,废墟隐没在草丛中,整体自然景色还是有一种美,和一种旺盛的生命力。 “除了文字、图片、影像可记录历史外,断垣残壁也可见证历史。”李老师说“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存在意义,在提醒中国人别忘了历史。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