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七八章浆轮神舟 (第2/2页)
早就可以投入战斗。何苦要等到这时候才拿出来呢?”便命令部队火速掉头。想要追上秦军。挽回颜面。 楚军掉头不久。便与准备返回江北水城地秦军舰队迎头遇上。且恰恰正碰上了秦有德那所谓地援军。这一看可把上柱国地鼻子给气歪了。 诸烈没有想错,秦有德的部队根本不是什么浆轮神舟,而是二百余与浆轮船差不多大小的民船,甚至还有竹筏舢板之类的滥竽充数。 “撕碎他们!”诸洪钧老羞成怒,向艨艟舰编队发出了攻击命令。 谁知那些草船木筏竟然不躲不闪、掉过船头,如离弦的箭一般向楚军冲过来。 “不好快闪开!”一见毫无抵抗力的敌军竟然不要命的冲上来,诸烈顿感大事不妙,赶紧下达了分散撤回的命令。 然而还是晚了一步,cao船的秦军跳上小舟,点燃了船上满载地火油柴薪等易燃之物。二百余艘燃着熊熊大火的战舰便向楚国舰队冲了过去。 楚军官兵顿时想起曹孟德兵败三江口的典故,一接到命令便迫不及待的四散逃窜,阵型完全乱了套。 秦军主力趁势掩杀过来,一直追赶到洞庭湖深处才罢休,共击沉敌舰一百余艘,重创了不可一世的大楚水师,终于取得了对楚作战的第一次大获全胜。 虽然一次胜败无法彻底扭转双方的强弱对比,但其深远影响早已超脱了胜败的范畴,而是将楚军一直不愿承认的一个问题,彻彻底底地暴露在所有人地眼前。那就是比起秦军的浆轮船和投石,楚军地楼船战舰,已经太落后了…在起初的阻挡和最后的撤退过程中,这些移动缓慢的庞然大物,几乎被秦军尽数击沉,只有十来艘摇摇晃晃的回到港口,不经过彻底的大修,是不可能再出战了。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此役过后,秦军更加坚定了建造浆轮船的决心,他们几乎停建了其它所有的船型,集中一切力量生产这种不受水流限制的神奇战舰。尤其在加装可以快速升降的三面船帆之后,其顺水速度也超过了其它船只,更是让最保守的官兵,也成了它的拥趸。 而痛定思痛的诸洪钧,终于无奈的放弃了坚持五十年之久的楼船必胜理念。“不就是浆轮船吗?我们也会!”从密库中找出一份满是灰尘的图纸…那是多年前公良羽从秦国偷回来的浆轮船设计图,出于旧贵族的骄傲,他一直不屑于制造这种东西,直到今天迫不得已才拿出来。 当然不可能拿来就用,他先命令手下船坞造出几艘样船,在经过反复试航,发现性能确实比原先的战船优越,这才下令量产。 但上柱国大将军是十分固执的,即使在量产浆轮船后,他也是将其作为楼船舰队的补充,并没有马上赋予它应有的地位。 事实证明,事实就像最坚硬的石头,再固执的人也会碰个鼻青脸肿、头破血流。在之后的数年里,两军发生过大小数十次的战斗,每次都是两军的浆轮船打得不亦乐乎,其余舰艇就是想帮忙也跟不上。最后的胜败往往是看谁的浆轮船更多,与其它船只的关系不大。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威武耸峙的楼船,更像是观景的高台,完全失去了其战场威慑作用。尽管不清不愿,但面对着秦军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的浆轮船,诸烈也只好不断扩大浆轮船的生产规模来应对… 到天佑七天春天,尽管一直损耗不小,但楚军的浆轮船数量还是达到了八百艘,竟然超过秦国二百余艘。其代价便是其余船型的建造规模不得不一再缩减,甚至于天佑四年以后,竟然再无一艘楼船下水…尽管不愿承认,但楼船称王的时代,确实已是一去不复返了。 现在秦雷所要面对的,就是那八百艘同样的浆轮船,虽然楚国投石的射程、威力、精确度都不如秦国,但在颠簸的水战中,这小小的差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不知武成王殿下的豪言壮语,是从哪里找到的底气?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