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九章化干戈为玉帛 (第3/14页)
阳老道至此,也不免踌躇了,经向当地土人一打听,始知“杌帖”为一蛮人使用的标记,此蛮人凶恶异常,平常对于令他不满的人,动辄既予以杀害,其手段之毒辣,实在骇人听闻。 此人经常赤身裸体,住于茂密的森林内面,终日与毒蛇猛兽为伍,且行动迅速如风,几乎到了来无影去无踪的地步。 他不但轻功很高,而且尚擅长使用一种毒箭,那毒箭长仅三寸半,一端为三棱利及,一端为红色羽毛,在行动之时,常作兽叫。 他的毒箭,也非普通毒物,系淬有产于南荒的一种毒藤而成,中人之后,立刻七孔流血而亡,约盏茶之后,便会化成一滩水,连骨头都不存在。 此燎有一种怪癖,就是爱财如命,不论金银财宝,珠玉古玩之类的东西,假若被其看见,那是你想躲都躲不掉,必须弄到手始甘心。 因而他手中所存的珠宝,可说是不计其数,况且南荒尚是一片不毛之地,土人们均是以物易物,对于钱财,不要说不会使用,同时也不知使用,而他之喜爱财宝,仅不过为了好玩而已。 故据土人所说,虽不一定真的堆积如山,然而车载斗量,却一点不为过份夸张,放在他巢居之处,到处都是堆积的财宝。 另有一点,便是女人,不过他仅要女人扶侍他,视女人为奴隶牛马,稍加不如意,便是一阵毒打。 只是此人,一向都在乌水江的南面,从未越过此限,所以中原武林大多未为所闻,想不到他竟有本领能越过那些穷山恶水之地! 松阳老道一口气说到此,方停下来,似是对此人的出现,感到非常惊惧的模样。 白瑞麟见松阳把话一停,立即问道:“以老前辈所说,好像并未到达南荒,难道乌水江不能渡过吗?” 松阳立即接口道:“我原意本想去会会这位当地土人视为煞神的人物,可是想不到乌水江之毒出人想像,当我距北尚有数里之遥时,便被一种恶臭之气冲的几乎晕了过去,若非见机的早,这把老骨头,恐早作了南荒之鬼!” 这松阳老道的言下之意,对于乌水江,似乎仍有几分余悸,可见这里的瘴疠之气,实在不可七十视。 于是白瑞麟心不也犹豫起来,良久始道:“这种瘴气,可有物能解吗?” “有当然是有的,不过只能驱除瘴气,也无法通过此水,因为江内及两岸之地,一些奇奇怪怪的毒蛇猛兽,简直说出来有点骇人听闻!” 松阳说着,把话一顿,继道:“那些毒蛇小自两三寸长,人倒有数十文长,论粗细,从一线到数围,形形色色,不一而足,若要解药,除非能解百毒之药,不然解了这一种,又解不了那一种,岂不等于自废!” 白瑞麟闻言,不由眼睛一亮,立即毅然道:“倒可以试试!” 原来松阳一语提醒梦中人,而解百毒的药,自己不是有现成的吗,故毅然坚欲一试,以便救二女脱险。 但听在松阳老道的耳中,不由惊诧的道:“生命岂可儿戏,小侠还是三思!” 白瑞麟陡然站起身来,一拱手道:“谢谢老前辈关怀和指点,在下这就告辞了!” “小侠慢着!” 在一旁打坐调息的虚灵道长,突然一声大叫,接着站起身来道:“小侠对武当手下留情处,贫道先行谢过,同时为了表示愚兄之真诚,愿将师门留下来的一柄短剑相赠,以壮小侠行色此物虽非神兵,却亦可断金切玉,希望小侠予以哂纳!” 说着,在他身后的一位小道僮手中,取过一柄短仅二尺的短剧,双手捧住,躬身递了过来,满脸诚恳之色。 白瑞麟一阵迟疑,不知是否应该接受之际,忽听松阳在旁催促道:“既是掌门人出自至诚,就请收下,此剑名为”凤翎剑“乃是一位前辈女侠遗留之物,因为它尺才不够,不合本派规定,故一直留着未用,可能它不及小侠所佩的宝剑名贵,但转赠合用之人,比放着不用总好的多!” 松阳说着,特地向说姑娘瞟了一眼,白瑞麟心下一动,立刻伸手接了过来道:“在下谢谢道长赠剑之意,但愿今后携手合作,共御妖魔,如此就告辞了!” 说完,向谢、邵二女一打招呼,即转身而去。 米米米无量山。 位于云南境澜沧江之旁! 山势峻拔,巍峨雄伟,悬岩危壑,险恶异常。 主峰高拔入云,四面削壁,真可说是飞鸟难升。 由于终年出峰被云雾遮掩,所以山势究有多高?谁也不很清楚。 而且山上多毒蛇猛兽,连附近的居民,大多均视为畏途,从无人敢到山上去过,故始终成为一个谜。 可是近来不知从那里来了一群粗犷的大汉,在山脚下的森林中,披荆斩棘,竟建起一座庄院在此主持的人,系一位身形矮小,满脸险约五十余岁人,大家都称他为二先生,至于真实姓名,却是任何人都不清楚! 二先生的生像不但矮小,且近于侏儒模样,而一张微黄的脸,好像生病一般,终日死板板的很难露一点笑容。且走起路来,向有一点微跛。 但是你不要看不起他,那些随他来的人,均视之如虎,不敢有丝毫冒犯,甚至看到他都感到心惊rou跳。 原来这二先生有一身怪异的武功不说,即连生性,也是冷热无常,令人难以捉摸,故手下人多不愿和他接近,于是更便他怪异起来。 二先生经常外出,每次出去,三日五日不等,但每出外一次,返来就得关起门来,大睡上几天。 他出去之时,总是要避开人们的耳目,至于他去干什么,当然更不愿令手下人知道了。 不过好在他手下那些大汉们,均喜欢他离开,免得挨骂受气,至于他们的主人到外面做什么?则是大家同一心意,既不必多问,也不愿多问。 二先生在家之时,除督促他手下的大汉整修房屋之外,便是派遣一人到两人,在那上山的鸟道上对四周监视,至于监视些什么,二先生并未说明,只交代凡有动静,就必须立即转报。 一天,二先生刚从外返来,正在房中闭门大睡之时,那位在山道担任监视的大汉,忽然神色仓惶的匆匆跑了回来,大声禀道:“启禀二先生,山上发现有人!” 可是打了半晌门,方见二先生睡眼惺忪的喝叱道:“什么事?这样大惊小怪的!” “回二先生的话,山上有三位少年!” 二先生闻言,那蒙胧的睡眼,立刻睁大起来问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