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06归家 (第4/5页)
这样,撤了苏茂渠却是赏了苏珉。 不过好歹是保住了苏茂渠一命。 她不由想到苏峪,或许当时苏峪打开城门,就是为了今天这一日吧,功过相抵保住苏茂渠! 已经很好了,该是大喜才是。 “那齐公子呢,齐公子怎么样?”蕉娘一边擦着喜出的眼泪,问道“是不是也封爵了?” 鹿子听着就失望的摇了摇头,回道:“齐公子反倒没有,得的是宣威将军衔兼左军都督的职,另赐了良田和金银!”鹿子说完,偷偷瞄了一眼蓉卿。 蓉卿却是没有半点的失望,齐宵即便是和凉国公互不相认,可是凉国公府还有他嫡亲的哥哥,无论如何他也会保住凉国公府的爵位,两厢他不可能兼得! 这是可预料到的结果! 鹿子又说了另外几位大人,秦大同做了宣同总兵,王彪和他两两相望去了蓟州,王蛟则去了甘肃,还有两位大将也封了伯公爵位,各府在北平的家眷也被召入北平。 大家怕蓉卿失落,七嘴八舌的说了许多的话,蓉卿笑着道:“去闻香楼定几副席面,请两位鲍掌柜和牛掌柜一起,咱们好好庆祝一番。” 大家纷纷应是,蓉卿眉头微微拧了起来,不知道苏茂源什么回家,按照太夫人的性格,应该会要去京城的吧,都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在太夫人眼中苏氏二房算是扬眉吐气了吧?! 这口气,她怎么也要出出来。 而苏珉呢,太夫人是他的祖母,苏茂源是他的父亲,一个孝字压下来,他就是再不高兴,也不能违背了意思。 只能恭恭敬敬的迎着太夫人和苏茂源。 晚上吃饭的时候,大家又是一阵恭贺,蓉卿将几位掌柜请到暖阁说话:“我可能要动身回永平,要不要去京城还是未知数,但是生意上的事情肯定要少些精力了,往后还请三位多劳累些。” 京城有苏珉还有齐宵,若她想要和齐宵有个结果,京城就必须要去,既是要去京城那么就得先回永平府,不管苏家二房内里有多么不和睦,但是面子上定要做全,再说,苏珉现在的身份,她也要有所顾忌。 不管她愿不愿再回到那所她厌恶的宅子里,她都不能否认,这样做最妥当。 “八小姐回去是大喜的事情。”鲍掌柜知道当年蓉卿是怎么出来的,四少爷常常不在她一个女子在北平有多不容易,别人不知道他却是很清楚,现在八小姐愿意回去,就证明她和家中关系有所化解,这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您就放心去,这里交给我们。” 蓉卿笑着谢了三人,晚上又和蕉娘道:“…我若想的不错,过两日四哥的信就应该到了,您说我们要不要去京城?” “当然要去。”蕉娘笑着道“四少爷…不对,是侯爷在京城,我们当然要去,况且,您和齐公子的婚事也不能再耽误了,去京城也能早点定下来。” 蓉卿唇角动了动,微微点头道:“那好,这两日我们大概收拾一番,留几个婆子守着门,我们先回永平!” “先回永平?!”蕉娘听着一愣,脸上的表情就有点僵硬,随后又释然笑道“也对,要去京城当然要一家人一起,让人瞧着和和睦睦的才好。” 蕉娘和她想的一样,今时不同往日,以前都要顾着脸面往后更要注重才是。 “小姐。”蕉娘拉着她坐下,将自己的打算说出来“我当年在京城时认识一位教养嬷嬷,前些日子我也托人打听过,她如今还在京城里,既然我们要去京城,那到时候把她请到府上来,教教您一些大户人家中待人接物的规矩吧。”说着一顿又道“我知道您聪明,做事有分寸,可有的人眼皮子浅,就是会在有些小事上做文章,您若是和齐公子成亲,这些规矩非得学起来不可。” 蓉卿目光顿了顿,想到齐家那一大家子人,微微点头道:“这件事,您看着办吧。”蕉娘还怕蓉卿不愿意,听她这么爽快的答应了,不由高兴的道“那我过几日就给那位嬷嬷写信。” 过了七八日,苏珉的信到了,信中说原来的荣恩伯的宅邸被圣上收回去了,苏茂渠一家现如今住在新赐给他的宅子里,苏茂渠虽被罢免了官职薅了爵位,但身体还算好…几位兄长也都是老实人,没有受到多少的连累。 信的最后果然提到让他们择日动身,搬去应天! 蓉卿没有多少的犹豫,给苏珉回信说她过几天先动身回永平,和母亲商量过后再看哪一日去北平。苏茂源要如何安排,是已经在回京城的路上,还是先回永平府? 她又问起齐宵,上一次来信还是一个多月前,以前他就是忙着打仗也会抽空给她写信,这一次却是隔了一个月也没有给她来信。 她怕他有什么为难的事情,而瞒着她。 二月中旬,秦太太几家也纷纷结伴去了京城,蓉卿一一送他们出城,又相约大家在京城再聚! 相熟的几家都走了,北平城忽然空了下来,二月底蕉娘收拾妥当,蓉卿定下二月二十八启程。 “先去滦县看看吧。”临出发前蓉卿改变了主意,和鹿子道“从梁城绕去滦县看看廖大人。”鹿子应是,蓉卿又让蕉娘去添了半车的礼。 二十八那天,蓉卿带着蕉娘,明兰,明期,青竹和红梅还有青青,留了福全和几个婆子守着宅子,一行人四辆马车出了门,鲍掌柜兄弟和牛顺河夫妻都来送他,蓉卿和众人作别,出了北平城! 路上经过保定时,她去铺子里看了看,又在义学里待了半日,才重新上路朝永平府而去。 车行了十日到了滦县,廖老太太见到蓉卿时惊讶的说不出话来,蓉卿笑着和她行礼,笑道:“蓉卿不孝,一直没有机会来看望祖父母,您们身体还好吧?” 廖老太太和几年前并无多大的变化,穿着一件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