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章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 (第4/5页)
说:“每次看到婚礼的花车开过,我都会祝福他们,希望我将来也能这样。” 当下对他们来说,只能是幻想。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最终会选择与异性结婚,成立家庭。 我们采访了一位妻子,九年的婚姻,生育了女儿,但丈夫几乎从不与她亲热。她说:“我觉得他挺怪的。” “怪在哪儿?” “他从来没吻过我。” “比如说你想跟他很亲密的时候,你表达出来,他会什么反应?” “我觉得他经常很本能地把身体缩成一团,很害怕、很厌恶的那种样子。” “厌恶?” 她凄凉一笑:“对。” 我停了一会儿,问:“那你当时…” “挺自卑的,就是觉得自己真是没有吸引力吧。从孩子三岁的时候,我就开始看心理医生。” 她的丈夫说:“等你到了五十岁,成为性冷淡就好了。” 他们维持了九年这样的婚姻。她看到丈夫总是“鬼鬼祟祟”的,每次上完网以后,都把上网的痕迹清除掉她当时以为他是阳痿,在上面查什么资料,也不好意思问。后来,有一天晚上,她半夜醒了,差不多两三点钟,看他还在上网。过了一会儿他去睡了,她去把电脑打开一看,他上的全是同性恋的网站。她闭了一下眼睛:“那一瞬间我知道他百分之百就是。” 过了几天,她做了一些菜给他吃,趁他不注意的时候,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你承认吧,我知道你是同性恋了。” 他当时就愣了,就是一瞬间,眼泪哗哗往下流。 晚上,她突然听到楼上好像有个什么东西掉下来了。“我以为他自杀了,拔腿就往楼上跑,我当时就想,我什么都不要,只要他能活着就行了。”她上楼后“看到阁楼上灯全都灭了,他一个人躺在那个地方,我就很难过,一下子扑在他身上。” 浓重的黑暗里,她用手一摸,他满脸是泪水。他们抱在一起哭。“他当时就说,我这个人不应该结婚的,我伤害了一个女人,这是我一辈子的痛。” 她说:“我恨他,我也很可怜他。” 我说:“从你的描述当中我想象你丈夫内心的经历,他过得也很痛苦。” 她说:“他每天都在伪装。每次我跟他一块儿要是参加个应酬什么的,他都拼命给大家讲黄色的笑话,给人造成的感觉,他这个人特别黄,特别好女色。他每天很累,不停在伪装自己。” 我问过翼飞“你们为什么还要跟女性结婚?” 他说:“有个朋友说过,我父母宁愿相信河水倒流,也不相信有同性恋这个事情存在。” 很多同性恋者只能在浴池和网上寻找性伙伴。我们对浴室经营者的调查显示,这种方式中主动使用安全套的人非常少。一个提供性服务的男性性工作者说,多的时候一天他大概与四五个人有性接触,大部分顾客都有婚姻。 “在这个状况下,如果他从这个群体中感染了疾病的话,就意味着…” 他说:“传播给他的家人。” 大玮是发生第一次性关系之后,就感染艾滋的。 “你为什么不用安全套?”我问他。 “我连安全套都没见过。”大玮说。 他在zuoai前像每个稚嫩的孩子一样。“我以为只是亲吻和拥抱。”他鼓起勇气说,声音小小的。 没有人告诉他什么是安全的,怎么避免危险,就算他知道,他说也不敢把安全套带在身边,怕别人发现。 “安全套对国人来说意味着性而不是安全。”公开同性恋身份的北京电影学院老师崔子恩说。 采访结束的时候,张北川送了我们每人十个安全套和一本宣传册。我当时提的是一个敞口的包,没有拉锁。到了吃饭的地方,没有地方放包,我把它放在椅子上用背靠着,身体紧张地压了又压。结果服务员经过时一蹭,这只可恶的包就掉在地上了。 全餐厅的人,都看到很多小方块的安全套从一个女人的包里滚落到地上。 所有人都盯着看,张北川俯下身,一只一只,慢慢地把它们捡起来,就好像他捡的不过是根筷子。 我问张北川:“我们的社会为什么不接纳同性恋者?” 他说:“因为我们的性文化里,把生育当作性的目的,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行,把偏见当原则。” 他前前后后调查过一千一百名男同性恋。他们百分之七十七感到极度痛苦,百分之三十四有过强烈的自杀念头,百分之十自杀未遂,百分之三十八的人遭到过侮辱、性sao扰、殴打、敲诈勒索、批判和处分等伤害。 “每年自杀的那些同性恋者,他们就是心理上的艾滋病患者,心理上的绝症患者。这个绝症是谁给他的?不是艾滋病毒给他的,是社会给他的。”崔子恩说。 我问:“有一些东西对同性恋者来说比生命还要重要么?” “对。” “是什么?” “爱情、自由,公开表达自己身份的空气、空间。” “假如不能提供呢?” “不能够提供,这种压制,这种痛苦、绝望就会一直持续下去,就成为社会的一个永远解决不了的痼疾。” 拍摄的时候,男同事们都很职业,对采访对象很客气,但与往常不同,一句不多说,吃饭的时候也一句议论都没有。 我跟老范私下不免猜测他们怎么想的,他们都笑而不答。小宏说起当年遇到过一个同性sao扰“那个感觉…”他这样的老好人也皱了下眉头。我说我在电台工作时同事说对面有人拿望远镜在看我,一抬头,那人从对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