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章我只是讨厌屈服 (第4/5页)
穿着蓝白相间竖条纹的狱服,满脸胡须,坐在这里看着我。他进监狱后,厂子倒了,离了婚,监狱离他的家两千里,没人给他送生活费,村里的人去看他,拾破烂的老人给了他五十块钱,老汉戴着塌得稀软的蓝布帽子,对我说:“把他换出来,把我关进去吧,我老了。” 采访结束的时候,他想对即将参加中考的女儿说几句话。我说好。→文·冇·人·冇·书·冇·屋← 他说:“等一下。”低了一会儿头,腮帮子紧紧地咬得绷着,抬起来,带着笑容对着镜头:“儿子…”扭头冲我解释“我管我女儿叫儿子。” “儿子,你不要为爸爸担心,要好好帮助mama千活…”他的嘴都抽起来了,但他还是笑着“你要记得爸爸跟你说过的话,爸爸不是坏人。” 采访的时间到了,我站起身,说:“保重身体,来日方长。” 他脸上的rou都在抖,但他笑着说,好。 狱警押着他,转身走了。走到十儿米快要拐角的地方,一声尖利的哀号传来,我扭头看,他两只手被铐着,不能擦泪,只能仰头向天,号啕痛哭,那是从胸腔里爆炸出来的哭声。已经看不见他了,监狱曲折的走廊尽是回声。 回来后,我们赶了一天一夜的片子。审片的时候,还来不及配音,老郝拿着稿子对着画面念解说。 有一段是我采访他:“你后悔吗?” “我不后悔。”他说“因为我付出过。” “你还相信法律吗?” “不。”他说“我信仰法律。”底下该是解说了,但没有声音,我转头看老郝,她拿纸遮住脸克制着。张洁和我也红了眼睛。袁总看了我们三个一会儿,对张洁说:“你做了这么多年新闻,还是这么感性么?” 转回头对着屏幕:“往下看。” 片子说到农民为反映征地问题,静坐的时候被抓了十几个人。 “没有证据表明他们危害到了社会公共秩序,为什么要抓人呢?”我问公安局长。 “我们预见到了,所以它没有发生。”公安局长说。 我问他:“没有发生为什么要抓人呢?” 他说:“为了稳定。” “可是稳定的前提不是法治秩序吗?” 对方沉默,这个段落结束。 袁总说“停。”转头对我说:“你应该再往下问这样的结果能带来稳定吗?” 有一天晚上,郝劲松给我打电话,说他有点沮丧。 我给他讲了这件事,说:“你是这个人的榜样。”我差点脱口而出“你没有权利放弃”顿了一下,这个想法是错的,他当然有权利放弃,正义是自己内心对自己的期许,不是用来胁迫人的,我改口成“你判断要不要放弃” 之后不久,他去了上海,成为上海黑车钓鱼执法案的公民代理人。我又一次采访他,节目中提到了他向铁道部提起法律诉讼的往事。没多久,采访时任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的王勇平,车上他的同事问我:“你们为什么要采访这么个刺头,他是反政府吧?” 我说:“他挺较劲,也许也有虚荣心,不过我没觉得他是反政府。他谈的都是法律问题,您要觉得他谈的不对,可以在这个层面上批驳他。” 坐在车前座的王勇平转过头说:“他是剌头,但是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人。” 我采访过一个政府官员,他在当地拆迁时,拿一个小马扎,坐在居民楼下,坐了十几天,两边煎熬,费尽唇舌为居民去争取哪怕多一点点的利益。 “这是个公共用地拆迁,从现行法律来说,你可以贴一张告示就拆,为什么你没有这么做?”我问。他想了想,说“因为如果有一天我的房子被拆,我也是一个老百姓。” 一九四六年,胡适在北大的演讲中说:“你们要争独立,不要争自由。” 我初看不明白。 他解释:“你们说要争自由,自由是针对外面朿缚而言的,独立是你们自己的事,给你自由而不独立,仍是奴隶。独立要不盲从,不受欺骗,不依赖门户,不依赖别人,这就是独立的精神。” 北京郊区曾经发生过政府与居民的剧烈冲突,这里要建亚洲最大的垃圾焚烧厂,居民认为一定会产生严重污染,双方座谈时,脸都扭到一边“剑拔弩张” “沟通不可能么?”我问。 居民代表黄小山说:“政府就要建,我们就不让建。不管是谁,总说这个‘就’字,‘就’要怎么怎么着,那就没任何调和余地了。” 他组织居民举牌子在博览会门口示威,站在第一排,他头发是朋克式的,两边秃着,头上一丛染得像个鸡冠花,很好认。他听见警察悠悠地说“就是那个黄毛”他在雨里浑身都抖“不知道激动还是害怕”在里面待了一夜,出来他换种方式,把“论垃圾为什么不能焚烧”的材料不停向各级政府递交,电视台组织辩论场场到。 政府的专家在辩论赛上认识他之后,请他参加去日本的考察团“这个人,路上见着姑娘漂亮就使劲看,目不转睛。他很真诚,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不高兴的时候就骂。‘真’的人好交往,没有偏激和成见。” 日本国土面积小,百分之九十的垃圾靠焚烧,东京的厂子就建在市中心,进去参观要换拖鞋,他看明白了,垃圾焚烧的技术百年来已经很稳定“重要的不是烧不烧,而是烧什么,怎么烧。”但小区居民在镜头里骂他‘说他“叛变”了’向着政府说话。 他有点儿像小鱼,热锅上两边煎,但他说对抗不代表独立“谁也不信谁,不买账,这不行,不能光服从,也不能光对抗,那只是个姿态。得有理由,有科学依据。批评政府,这事咱理直气壮,但也得反思自己,既然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是垃圾的产生者,也该反思我们自己应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