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七章无能的力量 (第4/9页)
爱情吗?” “我不知道爱情是什么,没经历过。” 我心里一紧。 他接下去说:“我在电视上看过,觉得很奇怪。” “奇怪?” “电视上那种爱情故事根据什么产生的,我不知道。怎么说,‘一个人属于我’?我想象不出来这种感受。” 他说过,他能够留在中国,很大程度因为他的父母“从来不认为孩子属于自己”他的父亲以教师的身份退休,母亲是一个家庭主妇,他的双胞胎哥哥是国际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meimei七年中一直在非洲纳米比亚做志愿者。 我问:“可是就连在你身边这些小男孩的身上,我都能看到他们对人本能的一种喜爱或者接近,这好像是天性吧?” “他们属于我,跟爱情的那种属于我是不一样的。一种能放开,一种是放不开的。” “能放开什么?”我还是没听明白。 “学生走了,他们很容易就放开了,没有什么依赖的。但我看电视剧上那种爱情是放不开的,对方想走很痛苦的。” “你不向往这种依赖和占有?” “不。” 我可以从智力上理解这句话,但人性上我抵达不了。我问:“这样的自由你能承受吗?” 他微微一笑:“我愿意。” 我不能理解一个人能够不受人类天性的驱策,照他的经历来看。 一九六八年九月,他出生在德国汉堡。小时候,他跟双胞胎哥哥都很内向,不管别的小孩怎么欺负,都不反抗?他写过:“这些痛苦也不是没有用,从痛苦的经历中我得到将来面对问题时需要的力量。” 父亲四十五岁时,为了教育他们兄弟俩,由工程师改做老师。常有人对他mama说,这两个小孩太不现实、太虚弱、总做白日梦,要求mama把他们的弱点改掉,但父母不急于让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只让他们发展下去——兄弟俩过生日,得到的礼物只是一些木材,他们用这些木材去做了一些自己创造的模型。 在德国,基础教育学校不止一种,父母给他们选择了一所不用考试的学校,课本都是孩子自己写的“我的父母和老师没有把我当成傻瓜,没有让我做那种考傻瓜的练习题,比如说‘用直线把词语连接起来’。这种练习只是在把一个人有创造能力的思维变得标准化。第二个原因是,我的父母和老师没有把我当成聪明人,没有过早地开发我的智力。” 他也要参加中考。外语没有及格。他干脆去了一家小帆船工厂做学徒,自己设计帆船,参加国际帆船比赛“我这么喜欢玩帆船,是因为在玩帆船时不需要思考,所有的反应都从感觉中来,这就是帆船在行进时对于风、重量和波狼的平衡感。这种平衡感在闭上眼睛时特别能发挥出来。” 之后,他向汉堡美术学院申请人学,没有基础知识,他给教授们看自己的工业设计品,教授们的看法是:“已经有知识的人不需要更多的知识,缺少的是创造性。但给卢安克这个只有创造性的人增加知他就可以实现他头脑里的东西。” 他不通过髙考就进入了大学。 设计飞机模型时,他没有画图或计算,也没用过电脑,只是去体验和感受风流通的情况:“整个形态是我们做模型时用手摸出来的。我们做出来的飞机是一架世界上飞行距离最长的滑翔机。可见,如果得到了对于力学等本质的感觉,就能直接感觉到弱点在哪。” 毕业后他不想挣钱,父母担心他没有生存的能力,他做了一份装卸货物的工作,每天扛三千个大包,做了两个月,父母说这样太可惜了。他说:“为了钱做是可惜的,不是工作低级可惜。” 父亲说:“那你可以为别人服务了。” 他不知道要做什么,只随着自己的兴趣漂流,有一个晚上随帆船漂到一个无人的小岛上“我在水边上了一个小山,慢慢地看天上的星。我感觉到那些星星离我其实很远,在宇宙中什么都没有。如果我在离世界无限远的地方,我怎么能再找到我们的世界?如果我在我们所谓的宇宙之外,我怎么还能找到这个宇宙?” 他回身潜入人类内心,相继在德国和巴西从事教育志愿者工作,作精神科学的研究。 一九九○年,他来到中国,想要留下来,他没有对这个国家的狂热辞句,只说:“德国一切都完成了,中国才刚刚开始。” 但之后十年,他遭遇了一连串“失败” 最初,对志愿者管理不严,不需要教师证的时候,他在南宁的中学教学,想教“好的而不是对的”英文“如果学生能够造这样的句子:Runlikethekite;Icanflyabike。这是多么有想象力的句子,但是根据中国的考试是错的,因为没有这样的标准答案。”段考的时候,他教的班级英文成绩全年级最差,只有六个学生及格,家长们不快,他离开,在博客里以巨大的篇幅批评和反对标准化教育,反对整齐划一的校园,反对“让人的心死去”的教育理念。 他去了广西隘洞镇的一个村子,租间每月十元的房子,招一群从来没受过教育的十四到十八岁的靑少年。他们只会说壮语,卢安克教他们普通话,想让他们从尝试改变自身环境的事情做起,比如怎么画地阁、修路,但后来发现因为年龄太大,这些学生们只能完成任务,不能自发地创造。 事后他写:“这些事情全都失败了,失败得非常严重。但假如我当时就成功,不成熟的事情就会变得很大,而我自己就会变成我不喜欢的那种人,命运通过失败指出应该走的路。” 他到了当时只有拖拉机能够通行,没有电和自来水的板烈,与刚刚入学的孩子在一起生活,渐渐理解了现实:“中国人感情很强,以前都是凭感情决定事情,缺点真的很严重了,需要标准化把它平衡。坏事情也需要发生,如果没有坏事情,我们会意识到什么造成坏事情吗?但它肯定有一天要过去的。” 他曾经把德国教育模式的书翻译到中国来。现在他也放弃了“我觉得西方的教育不适合这里。每个地方给学生带来不同的生活,不同的影响,所以他们需要的教育也不一样。我的教育都是观察学生自己想出来的。” “但那样就意味着你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去借鉴?” 他说:“知道一个模式也不等于有经验。” 这时我才理解,他说过去的事不记得了,是真的不记得了。 我说:“你一步步这样退到农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