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七章无能的力量 (第6/9页)
这个最皮的孩子忽然说:“要不要听我的?” 他说出的歌同让我大吃一惊,我捉住他胳膊:“你再说一遍。” “我们都不完美/但我愿为你作出/不可能的改善。” 我问:“你为谁写的?” 他指着卢安克“他。” 做这期节目时,我和老范一反常态,只谈技术与结构问题,不谈任何内心的事。后来看她文章我才知道,她也在这过程中无数次地问自己:“我自问我为什么心里总是这么急呢,做节目的时候急,没节目做也急,不被理解急,理解了之后也急,改变不了别人急,改变了也急。为什么我心里,总有那么多的放不下,那么多的焦虑呢?” 我问过卢安克:“你写过,中国农村和城市的人,都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太着急了。怎么叫‘太着急了’?” 卢安克说:“来不及打好基础,就要看见成果。” 我说:“会有人觉得那就太漫长了”——那人就是我,那人就是我。 他说:“小学老师教了一批一批,都看不到自己的成果。” 在采访他的时候,他说过:“如果想改变中国的现状,然后带着这个目的,做我做的事情,那我不用做了。幸好我不是这样的,我不想改变,我没有这个压力。” 我当时一惊,担心他坠人虚无:“如果不是为了改变,那我们做什么?” “当然会发生改变,改变自会发生,但这不是我的目的,也不是我的责任,不是压在我肩膀上的。” “改变不是目的?”我喃喃自语。 “它压着太重了,也做不到。”他说“但你不这么想的时候,它会自己发生。”听他说话,内心长久砌起来的砖石一块块土崩瓦解——不是被禅悟式的玄妙一掌推翻,是被严整的逻辑体系,一步步,一块块,卸除的过程。 我问:“你原来也有过那种着急的要改变的状态,怎么就变了,就不那样了?” “慢慢理解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理解了就觉得当然是这样了。” “你对现实完全没有愤怒?” “没有。” “你知道还会有一种危险是,当我们彻底地理解了现实的合理性,很多人就放弃了。”这是我的困惑。 “那可能还是因为想到自己要改变,所以没办法了,碰到障碍了,就放弃了。我也改变不了,但也不用改变,它还是会变。” “那我们做什么呢?” “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在这期节目后的留言里,有一种共同的情绪,卢安克给人的,不是感动,不是那种会掉眼泪的感动,他让你呆坐在夜里,想“我现在过的这是什么样的生活” 天中午在江苏靖江,饭桌上,大家说到卢安克,坐在我旁边的一个人也很触动,但他说:“这样的人绝不能多。” “为什么?” 他看上去有点茫然:“会引起很多的矛盾…他在颠覆。” 这奇怪的话,我是理解的。他指的是一旦了解了卢安克,就会引起人内心的冲突,人们不由自主地要思考,对很多固若金汤的常识和价值观产生疑问。卢安克并不是要打翻什么,他只是掀开生活的石板,让你看看相反的另一面。 我问过卢安克:“你会引起人们的疑问,他们对原有的标准可能不加思考,现在会想这个是对还是错,可是很多时候提出问题是危险的?” “如果怕自由,那就危险,自由是一种站不稳的状态。” “从哪儿去找到不害怕的力量?” “我觉得如果只有物质,那只有害怕,如果有比物质更重要的事情,就不用害怕了。” 他在这次采访中下过一个定义:“脑子里没有障碍才是自由。” 我曾以为卢安克有信仰,我直接问了,他笑了一下,说:“为了自己的灵魂和需要向神倾诉吗?太自私了吧。” 他明确地写过,很多人的信仰是没有独立个人意识的迷信,是一种提出条件的思想——“如果我做什么,就得到什么结果”这是一种“教育上的误会”想要影响人类的精神,故意采取什么固定的策略是无效的。 人们惊叹他的“神性”这是与他最相悖之处,他认为人的内在毫无神秘可言。他在广西的山村里,把十几本德文的精神科学的书翻译成中文,就是想揭示精神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的“破坏和脱离精神依赖并得到独立意识的手段就是相信自然科学。人们只有相信科学,才能独立思考,才能在精神方面获得自由。”这过程意味着人人可得。 在这期节目的结尾,我本来有一段串场。这是节目的常规格式,通常需要点明主题,这节目报题是以关心留守儿童的主题去报的,就得这么点题收尾评论。我大概说“一个国家的未来,在小学课堂上就已经决定了”如何如何。 梁主任在审片的时候把它拿掉了。他说:“这个人不需要为他抒情,他的行为就是他的力量。” 年底常规,主持人都需要送节目去评奖,我说那就拿卢安克这期吧。对方好意打电话来说,这个主人公没有做出什么成果,不容易得奖,换一个吧。 我说,送这期节目是我们对评委的尊重,如果他们有兴趣就看看,没有也不要紧。 老范也说,许多人听说卢安克后的第一个反应都是问她“这个德国人在中国乡村到底做了什么?有成果吗?教出了什么牛人吗?” 她说:“我每次都难以面对这样的问题,卢安克的教育方式实在无法用常规意义上的‘标准’和‘成功’来形容。非要这么衡量的话,那么他更是一个常规意义上的‘失败者’。” 以八年前板烈小学五年级一个班里的四十六个学生为例,他们中。只有八人坚持到了初中毕业,大多没毕业就到城里打工去了,有的还没读完初一就结婚了,甚至有个父亲来找他说:“我的儿子就因为学你,变得很老实。吃了很多亏。” 老范写:“从世俗的意义上说,没用,没效果,不可效仿,也不可推广;他做的事情,很可能无踪无影,悄没声息地就被吞没在中国茫茫的现实中,但他的存在本身,有一种令人内心惶然震颤的力量。” 卢安克说:“我的学生要找到自己生活的路,可是什么是他们的路,我不可能知道。我想给他们的是走这条路所需要的才能和力量。” 他很难被效仿,也根本不鼓励别人来做志愿者。 节目播出后那个暑假,有三所大学和几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