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争之世_第248章图谋天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48章图谋天下 (第3/4页)

商存世六百年,到后来,诸侯们出生地时候,大商朝就已耸立在那儿,当他们老去时,大商朝仍然耸立在那儿,于是很多人都已习惯了它的存在,做梦也不会去想取而代之的事,就像你们现在一样。

    然而武王想了,并且行动了,他以丰、镐区区两县之地起兵伐纣,结果如何?众卿家,事在人为,不去做你永远也不知道能不能成功。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大势所趋,今天寡人不去做,总有一天也有别人去做,直到车同轨¢同文、人同伦,再创一个新天地。人生匆匆不过百年,众卿愿意帮助寡人完成这份大业吗?”

    “做开国之臣,分封与天下,做一方诸侯。”一想到这个目标,众人不由悠然神往,那颗心都怦怦地跳了起来。

    庆忌当然不会告诉他们自己并没有一蹴而就的打算。有他在,吴国变法强国会少走许多弯路,但是要等到一统天下地条件成熟,在他有生之年怕也未必做得到。但是秦孝公变法强国地时候,他的目标不会是一统天下,然而他创造了条件,于是赢政做到了。

    庆忌从现在起就明确地开始积蓄力量,他相信绝对会比秦国原来地进程要快上许多,当他的吴国有力量一统天下时,那自此时起又重新衰落下去的秦国恐怕仍是一个衰弱得几乎被魏国吞并的西陲小柄。即便这份伟业不是由他手中完成,由他地子孙来执行最后一步也未尝不可。来到这个时代这么久了,他在这里有亲人、有朋友、有忠诚不贰的部下,很快,他还將有自己的妻子、自己的孩子,他对这个世界已经不再有什么隔阂,他已经完全融入,并把他的野心和抱负,付诸于这个世界。

    历一世之功,便一统天下,这的确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一个目标,但是孙武、范蠡等人不会这么想。他们才智超群,胸怀大志,在这个思想开放,各种新奇的学说和政治设想比比皆是的年代。很容易就接受一种石破天惊地新观念。何况,有武王成功之例在先,而庆忌又是蒙天神青睐,曾神游天府仙国地一位君主,他们一旦接受了这个志向,反倒比庆忌有着更大的信心。

    庆忌道:“长卿,寡人命你建凌烟阁,这凌烟阁建成之后。便专门用作供奉自我庆忌朝起,有开疆拓土的大功之臣的画像,与我吴国宗室太庙一起,享受吴国血食,接受子孙膜拜!”

    孙武等人听了豪气干云、血脉贲张。建功立业地迫切想法随之涌起…

    王宫议政厅里,孙武等人正各抒己见,侃侃而谈。称霸与谋国不同,按照庆忌的志向,孙武等人在对外政策上重新进行了一番规划,现在有了范蠡、文种两个天生的政治人才。再加上孙武这个兵圣,集思广益,共同研究,很快拿出了一个对外策略的详细规划,每天都与庆忌一起进行商讨,然后再进行修订,以便尽快拟定政治方向,并照此发展。

    孙武正在分析吴国的周边形势,他地意见昨日已与庆忌私下进行来探讨。此时正讲与范蠡等人,庆忌因为已听他说过一次,不免溜了号,开始想起了自己地心事。

    成秀运粮回姑苏后,文种很快便又筹集了一笔钱把他打发了出去。在列国间奔波固然辛苦,成秀却有点乐此不疲,看来他是有意避着庆忌,生怕庆忌向他追问成碧下落。庆忌对他的心态心知肚明,成秀越是掩饰逃避,庆忌越是笃定他已经有了成碧地消息。

    想到他当初离开鲁国时成碧依依不舍的模样。庆忌实在想不出她有什么理由到了自己身边却不与他相见。庆忌没有认为成碧会遇到什么危险。如果她真的有了危险,成秀不会这样踏踏实实地为他奔走。更不会对他遮掩成碧的行踪。

    莫非…成碧因为他与摇扁小蛮和若惜的婚事而生了醋意,所以拒而不见?照理说是不会地,成碧是这个时代的女性,她不会有那种觉悟,以自己的身份,就算是天下第一大国的公主下嫁,而且最为善妒,也不可能阻止他纳聘妃子。那么是在自己离开鲁国的时候另有了新欢?

    这个念头刚刚闪过脑际,便被庆忌抛开,成碧虽风情万种,天生妩媚,那只是她天生就长成了那么一副祸国殃民的妖娆模样,这个女人并不是一个裙带很松地荡妇,以她的姿容和身份,如果那么随便,也不会在她并不曾爱过的丈夫过世那么多年仍能守身如玉,从骨子里说,她甚至有些惧怕和厌恶男人,直到遇见自己…

    “成碧,你为什么要避着我呢?难道是因为小蛮的身份?说起来,小蛮算是她的女儿,也不对呀,这个时代,父亲的侍妾做儿子的都可以接收的,姑侄共嫁一夫、侄儿聘蓉寡的叔母都是常见地事情,以成碧的身份,小蛮自始至终都不可能把她当成母亲,这种曾经的身份不会成为阻碍,那么…是因为小蛮对她的仇视?”

    庆忌支着下巴想的出神,孙武还以为大王听的全神贯注,更加兴致勃勃地道:“从以上分析,我吴国虽偏居东南一隅,未必没有问鼎中原之力。齐晋内部强枝弱干,公卿作乱,中原诸侯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我吴国宜先取越国,再图荆楚。荆楚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便可鼎足以观天下。”

    范蠡道:“大王之意,此时应休养生息,蓄积国力。因此能不动兵则不动兵,即便迫不得已,也要把战争限制到最低规模,楚国虽新败于吴国,但实力仍在,不宜强取。因此我以为,待时机成熟,可发兵强取越国,稳固后方,消除隐患。对于楚国,则应徐而图之。大王已派出使者向秦国求亲,若秦国应允,结为姻亲,则东西两国成为友好,楚国挟居其中。便可受大王挟制。

    再者,楚国王太后乃秦国长公主,大王一旦聘娶了秦国小鲍主为后,那吴王后便是楚太后的幼妹。我吴国便可藉由这层关系对楚国施加影响,如果秦国不肯允婚,也不影响楚太后这枚棋子,臣在楚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