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章一九三六mdash;m (第4/11页)
避难处的经验,他丢弃了它们。我们在他那里看见的紧张就象我们在这部小说中观察到的动摇一样表明着深刻的矛盾心理。但是哈里根据夏洛蒂的暗示所作的并保持着对她的回忆,加以选择是为了较大的愉快与痛苦而不是为了较小的安全与平静。最后,尽管遭受的苦难极大,损失涉及一切事情,他相信爱情和苦难比平静、尊严与财富好:“是的,”他认为“在忧伤与无事之间,我宁愿选择忧伤。”他感到痛苦,想自怜;觉得失败,他后悔和悲哀。但是他并不以徒然的悔恨来占有自己的生活,他并不把监狱的名字叫做耶路撒冷。他在监狱里忍受着因为有了丰富的阅历:高个犯人接受监狱是为了避免坐监。虽然他们的故事将他们带到了同一个地方,哈里是非自愿地去的,因为他为了爱情的缘故犯了反对社会的罪。 因为《野棕榈》完全不是一部小说,我们也没有词来评述它。福克纳认为它是一部统一的作品(他的想法是高个犯人的故事“只是为了突出夏洛蒂与哈里的故事”并且他把这两个故事写成了交替的一些章),这并不意味着他在偶合的经验方面的成功。大部分读者显然觉得,它并不成功,部分原因是尽管有几种联结,这两个故事仍然是过于分离的;而部分原因是《老人》并没有遭受到《野棕榈》那样的变幻无常,也很少遭受到《野棕榈》中的坎坷。然而讲了这些事情之后,我们至少必须加上两件事。第一,尽管它的形式是奇怪的,它的两个故事却因它们的并列而提高了。单独地阅读,《老人》似乎不够结实,并且延长得超过合理的限度;单独地阅读,《野棕榈》从头到尾都太痛苦了,它的狂喜和苦恼显然也都过于强烈。假如《野棕榈》的极其强烈得益于缄默,那么《老人》的强烈程度小些则得益于在描写方面增加了细节。第二,这部书中较大的几个问题与它的形式关系甚少,但是与它的女人们的关系甚大,或更确切地说与其中的一个女人的关系甚大,因为《老人》中的这个冷漠的年轻农村妇女除了使高个犯人苦恼外,并不使任何人发愁。 另一方面,夏洛蒂·里滕梅耶显然是这部小说里最引人注目的人物。她惹起了她与哈里共享的爱情,她对付着他们遭遇的灾难。她的需要是奢侈的,作为是果断的。没有一项要求是她不准备放弃的:已经抛弃了丈夫和孩子,她坚持要把她未出生的孩子堕胎,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她叫做的“当婊子”的缘故,这是她对追求性爱取的词。然而她在感情方面寻求的就是她追求的的确是真正的爱情,或者至少是对爱情的某种希望。“我以前告诉过你,”她说“也许我试图要说的是希望。”爱地·邦德任所希望得到的满足,然而最终找到的却是失望。而夏洛蒂却无比热情地去寻找着。她的梦想包括这样一种愿望:爱地将这种愿望与野生的雌鹅及在风狂雨暴的黑夜里来的“微弱、尖细的而狂暴的”声音相联系;但是它也包括合欢,并且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包括夫妻关系。夏洛蒂自然嫌恶风俗习惯,她对于只是精神上的然而是高尚的密切结合不感兴趣。但是这种色情变成了她生活中的奇迹,终于成了真正的爱好。她对一切限制都感到愤怒,特别对爱情的两个敌人:社会与时机感到愤怒,正在这个时候她梦想着美满的结合,这种结合美满得超出了她的想望,使一切情感都归于沉默,一切动作都停止了。“她现在不爱我了,”在交媾之前的一刻,哈里想到她与其说是追求不如说是需要“她现在什么也不爱了” 自然夏洛蒂知道,情人们对于诱惑是敏感的。象哈里一样,她猜想他们的乖蹇命运是注定的。“我会遭到某些事情”他料到会有灾难,就这么想。但是她依旧相信并教训地说,爱情比平静好,悲伤比虚无好。她渴望着生活中永留记忆的时刻,试图将它们让自己和哈里所分享。在这样的时机里,她变成了自己激动不已的体形。因为她是福克纳的热情的女性然而又具有一点阳性的另一个女人,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具有“女人的本性”永生的爱与美的女神的丰满的rou体;而且还是“所有的学识渊博者所爱的同性爱的主张者” 此外,《野棕榈》是一部具有过极主张的小说,正如它是一部用极其善于叙述的手法写成的小说一样。高个犯人是失势的男人,他用放弃的原则来对待一切愿望。虽然哈里激动得摒弃了放弃的原则去追求夏洛蒂,他却配不上她的如花似玉与勇敢。如他在一个地方所说的,她仍然认为他是个“较好的男人”他配不上她,不能动摇她决心为实现其纯洁爱情的梦想所作的努力,因而发现在离希望很远的地方有着某种象平静、积郁与耶路撒冷之类的东西。而这正是高个犯人试图通过放弃而寻求的东西。“那不能是其他的任何东西,”她对哈里说“不是天国,也不是地狱:它可能不是舒适的安全而平静的死后的涤罪处。”终于,她果断的要求和勇气与哈里的犹豫不决和懦弱结合了起来,使他们归于消灭。 在《航标塔》中,福克纳的人物们遵循一条相似的路线。象夏洛蒂与哈里一样,舒曼·拉弗尔尼与贺尔姆斯为了伟大冒险的缘故抛弃了尘世间的普通生活,象夏洛蒂一样,舒曼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在作特技的飞行表演者们中,性爱从属于对危险的追求。在夏洛蒂与哈里中,性爱显然是主要的。但是在这两部作品中,两种追求是相互关联的,而且在两部作品中,两种追求都导致了死亡。哈里对灾难的预期本身就是乔伊·克里斯马斯的预感(“我会遭遇到某些事”)的回响,它是夏洛蒂的最深刻的洞察力的最终的表现然而又是其延伸,即:“爱情与苦难是一码事。”因为她认为,只有爱情是值得献身的,夏洛蒂蔑视折衷,但是她那样做是因为知道天国的真正的情人们所追求的总是将害处排除在外的。 使《野棕榈》甚至比其非同寻常的结构更复杂的是自相矛盾的格调,它表现在对待这部小说中的每个主要人物上。它往往将同情与讥刺混在一起,它有时将怜悯与轻蔑搀和了起来。如克林斯·布鲁克斯指出的,其结果很可能是“为了把这部小说写好的缘故弄得太复杂了。”为了了解它,我们需要考虑一下这部小说创作过程中的特殊苦恼。因为它是从外界、婚姻的和个人的痛苦中写出产的。经过几个月“颇为经常的痛苦和失眠之后,福克纳已经写了一半,开始认为自己有点发狂。“我过去六个月是在,”他写完这部小说后不久写信给罗伯特·哈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