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卷四十八 (第1/6页)
卷四十八 袁彖 孔稚珪 刘绘 袁彖,字伟才,陈郡阳夏人也。祖洵,吴郡太守。父觊,武陵太守。彖少有风 气,好属文及玄言。举秀才,历诸王府参军,不就。觊临终与兄顗书曰:“史公才 识可嘉,足懋先基矣。”史公,彖之小字也。服未阕,顗在雍州起事见诛,宋明帝 投顗尸江中,不听敛葬。彖与旧奴一人,微服潜行求尸,四十余日乃得,密瘗石头 后岗,身自负土。怀其文集,未尝离身。明帝崩后,乃改葬顗。从叔司徒粲、外舅 征西将军蔡兴宗并器之。 除安成王征虏参军,主簿,尚书殿中郎,出为庐陵内史,豫州治中,太祖太傅 相国主簿,秘书丞。议驳国史,檀超以《天文志》纪纬序位度,《五行志》载当时 详沴,二篇所记,事用相悬,日蚀为灾,宜居《五行》。超欲立处士传。彖曰: “夫事关业用,方得列其名行。今栖遁之士,排斥皇王,陵轹将相,此偏介之行, 不可长风移俗,故迁书未传,班史莫编。一介之善,无缘顿略,宜列其姓业,附出 他篇。” 迁始兴王友,固辞。太祖使吏部尚书何戢宣旨令就。迁中书郎,兼太子中庶子。 又以中书兼御史中丞。转黄门郎,兼中丞如故。坐弹谢超宗简奏依违,免官。寻补 安西谘议、南平内史。除黄门,未拜,仍转长史、南郡内史,行荆州事。还为太子 中庶子。本州大中正。出为冠军将军、监吴兴郡事。 彖性刚,尝以微言忤世祖,又与王晏不协。世祖在便殿,用金柄刀子治瓜,晏 在侧曰:“外间有金刀之言,恐不宜用此物。”世祖愕然。穷问所以。晏曰:“袁 彖为臣说之。”上衔怒良久,彖到郡,坐过用禄钱,免官付东冶。世祖游孙陵,望 东冶,曰:“中有一好贵囚。”数日,专驾与朝巨幸冶,履行库藏,因宴饮,赐囚 徒酒rou,敕见彖与语,明日释之。寻白衣行南徐州事,司徒谘议,卫军长史,迁侍 中。 彖形体充腴,有异于众。每从车驾射雉在郊野,数人推扶乃能徒步。幼而母卒, 养于伯母王氏,事之如亲。闺门中甚有孝义。隆昌元年,卒。年四十八。谥靖子。 孔稚珪,字德璋,会稽山阴人也。祖道隆,位侍中。父灵产,泰始中罢晋安太 守。有隐遁之怀,于禹井山立馆,事道精笃,吉日于静屋四向朝拜,涕泗滂沲。东 出过钱塘北郭,辄于舟中遥拜杜子恭墓,自此至都,东向坐,不敢背侧。元徽中, 为中散、太中大夫。颇解星文,好术数。太祖辅政,沈攸之起兵,灵产密白太祖曰: “攸之兵众虽强,以天时冥数而观,无能为也。”太祖验其言,擢迁光禄大夫。以 簏盛灵产上灵台,令其占候。饷灵产白羽扇、素隐几,曰:“君性好古,故遗君古 物。” 稚珪少学涉,有美誉。太守王僧虔见而重之,引为主簿。州举秀才。解褐宋安 成王车骑法曹行参军,转尚书殿中郎。太祖为骠骑,以稚珪有文翰,取为记室参军, 与江淹对掌辞笔。迁正员郎,中书郎,尚书左丞。父忧去官,与兄仲智还居父山舍。 仲智妾李氏骄妒无礼,稚珪白太守王敬则杀之。服阕,为司徒从事中郎,州治中, 别驾,从事史,本郡中正。 永明七年,转骁骑将军,复领左丞。迁黄门郎,左丞如故。转太子中庶子,廷 尉。江左相承用晋世张、杜律二十卷,世祖留心法令,数讯囚徒,诏狱官详正旧注。 先是七年,尚书删定郎王植撰定律章表奏之,曰:“臣寻《晋律》,文简辞约,旨 通大纲,事之所质,取断难释。张斐、杜预同注一章,而生杀永殊。自晋泰始以来, 唯斟酌参用。是则吏挟威福之势,民怀不对之怨,所以温舒献辞于失政,绛侯忼慨 而兴叹。皇运革祚,道冠前王,陛下绍兴,光开帝业。下车之痛,每恻上仁,满堂 之悲,有矜圣思。爰发德音,删正刑律,敕臣集定张杜二注。谨砺愚蒙,尽思详撰, 削其烦害,录其允衷。取张注七百三十一条,杜注七百九十一条。或二家两释,于 义乃备者,又取一百七条。其注相同者,取一百三条。集为一书。凡一千五百三十 二条,为二十卷。请付外详校,擿其违谬。”从之。于是公卿八座参议,考正旧注。 有轻重处,竟陵王子良下意,多使从轻。其中朝议不能断者,制旨平决。至九年, 稚珪上表曰: 臣闻匠万物者以绳墨为正,驭大国者以法理为本。是以古之圣王,临朝思理, 远防邪萌,深杜jianian渐,莫不资法理以成化,明刑赏以树功者也。伏惟陛下蹑历登皇, 乘图践帝,天地更筑,日月再张,五礼裂而复缝,六乐穨而爰缉。乃发德音,下明 诏,降恤刑之文,申慎罚之典,敕臣与公卿八座共删注律。谨奉圣旨,谘审司徒臣 子良,禀受成规,创立条绪。使兼监臣宋躬、兼平臣王植等抄撰同异,定其去取。 详议八座,裁正大司马臣嶷。其中洪疑大议,众论相背者,圣照玄览,断自天笔。 始就成立《律文》二十卷,《录叙》一卷,凡二十一卷。今以奏闻,请付外施用, 宣下四海。 臣又闻老子、仲尼曰:“古之听狱者,求所以生之;今之听狱者,求所以杀之。” “与其杀不辜,宁失有罪。”是则断狱之职,自古所难矣。今律文虽定,必须用之; 用失其平,不异无律。律书精细,文约例广,疑似相倾,故误相乱,一乖其纲,枉 滥横起。法吏无解,既多谬僻,监司不习,无以相断,则法书徒明于帙里,冤魂犹 结于狱中。今府州郡县千有余狱,如令一狱岁枉一人,则一年之中,枉死千余矣。 冤毒之死,上干和气,圣明所急,不可不防。致此之由,又非但律吏之咎,列邑之 宰亦乱其经。或以军勋余力,或以劳吏暮齿,犷情浊气,忍并生灵,昏心狠态,吞 剥氓物,虐理残其命,曲文被其罪,冤积之兴,复缘斯发。狱吏虽良,不能为用。 使于公哭于边城,孝妇冤于遐外。陛下虽欲宥之,其已血溅九泉矣。 寻古之名流,多有法学。故释之、定国,声光汉台;元常、文惠,绩映魏阁。 今之士子,莫肯为业,纵有习者,世议所轻。良由空勤永岁,不逢一朝之赏,积学 当年,终为闾伍所蚩。将恐此书永坠下走之手矣。今若弘其爵赏,开其劝慕,课业 宦流,班习胄子;拔其精究,使处内局,简其才良,以居外仕;方岳咸选其能,邑 长并擢其术:则皋繇之谟,指掌可致;杜郑之业,郁焉何远!然后jianian邪无所逃其刑, 恶吏不能藏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