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岛札记_第三章道德家的广岛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道德家的广岛 (第2/4页)

眼自己亲生的畸形儿。然而被医生拒绝了,她便让丈夫去看看。等她丈夫去看时,那婴儿已经被处理过了。听说年轻的母亲慨叹着,如果能看到那婴儿,是可以迸发出更大的勇气来的!我想象着这位不幸的年轻的母亲,在她那无能为力的悲叹中,已被“勇气”这个词所击垮的情景。这是现实主义者在新的意义上的深层次的属性。医院对于死产的畸形儿所做的不许母亲过目的处置,也许是实际上的人道主义吧。为了维持人道主义,每个人都有一个自觉遵守的不可逾越的界限。然而,作为一个人,总会有一个挣扎着活下去的极限状态,而这样的一位年轻的母亲为了赢得超越自我的勇气,希望看看死去的畸形的婴儿,这已经超过了一般的人道主义,而是一种新的人道主义,可以说是在广岛的极度悲惨的状况下萌发的坚韧的人道主义。有谁能够不感到心情闷窒呢?对于这位年轻的母亲,甚至死去的畸形儿,这只能是恢复她的勇气的唯一的一线希望…

    还有一位年轻的母亲,她在妊娠中一直担心自己的婴儿会不会是畸形。这种担心始终困扰着她。一直到胎儿出生时,她还是被这种恐怖心理搅扰着,因而屡次妨碍了产痛时身体对胎儿出生的必要反应。到将要分娩时,生理准备仍不尽完备,这种恐惧心理也云消雾散了。这一过程不知反复了多少次。她长时间经受着折磨,最后终于生下一个正常的婴儿。从那以后,母体一直没有得到恢复。

    一般来说,虽然被这种神经衰弱所苦恼,但为什么不做人工流产而让婴儿出生呢?在这个问题上,我被这些作为原子弹受害者的年轻母亲的勇敢所感动。当然,还有由于原子弹爆炸的伤害而不能生育导致分手的,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我想这也应该追记。我常暗自思忖:那些年轻的妻子们还在吗?她们被迫暗中勇敢地与神经衰弱作着顽强的斗争。

    还有暗传着、极其隐蔽地暗传着的一则传闻。有一位姑娘,偶然发现她的病历上写着“骨髓性白血病”她因而自缢。我每次听到这种谈论时,就为我们的国家不笃信基督教而庆幸。这位不幸的姑娘之所以走上自杀的道路,正是这种罪孽迫使的吧。我觉得这几乎是她唯一的自救的途径。幸存下来的我们,谁也不能对她的自杀加以道德的非难。我们只是具有以贫乏的心态揣度至今仍未自杀的人们的自由。这虽是个人的反省,作为一个日本人的我,如果得了癌症,我也不会有什么罪孽感或下地狱的不安,也有可能成为一个自缢而死的典型。至少,我是否具有能够制止别人的自杀的资格这点,我不能不经常怀疑。我简直要被疯狂得疲惫的霉菌吞噬掉。而且像这样的我,在广岛仍未自杀的人们面前,我发现他们根深蒂固地具有彻底的人类的道德感,于是我的勇气便恢复了。根本不必考虑,在这个核武器的时代(在1964年9月第三周的报纸上我写的一条政治丑闻,赫鲁晓夫宣称拥有“灭绝人类的恐怖手段”耸人听闻地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几天后,又写了《可怕的新式武器》,它被订正为复数形式的新式武器的说法。不管这两种说法之间,差别是多么大,结果两者都使我无法摆脱武器仍是主宰我们时代的神灵的印象。)尽管如此,仍未自杀的人们的道德,难道不应当是我们所有的人的普遍的道德吗?

    还有一位自杀者,他是广岛市郊的慈善机构的老人。他留下原子弹受害者手册,在濑户内海从轮渡上投海自杀了。不必指出原子病的任何症状,至少在客观上,老人是没有受到原子辐射伤害的。可是,由原子弹爆炸而引起的毒害确实已经蔓延到老人的内心深处了。他处于应称之为原子病神经官能症的精神状态。而且,在广岛度过孤独的晚年的人们,把患原子病神经官能症视为异常。那种健康的正常的状态在我身上是不存在的。

    几年前的原子弹爆炸纪念日期间,《中国新闻》上刊发了特辑《广岛的证词》,报道一位老人陷入了比自杀更为不幸的深渊。当新闻记者去访问这位老人时,他已是87岁高龄了。3年前,他的孙子因患原子病而死,老人因此发疯,直到如今。年轻人父母双亡,是老人独自把他拉扯大的。年轻人上了东京的大学,由于经济困窘而中途退学,回到了广岛。不久,就在原子病医院里被折磨死了。老人再也不用往东京给孙子汇款了。年轻人不得不找个事做,然而他的身体再也干不下去了。回到广岛以后,他总是疲惫不堪,就只能躺着。随后年轻人感到视力衰退,医生发现他不仅眼睛,而且肾脏也受到损害,白血球也在减少。不久,年轻人因眼底出血而失明,一个月以后,据报载,他开始吐血,一直哭着叫着,折腾着,接着又突然安静下来。他说他“太寂寞了,太寂寞了!”随后就“啊——啊——”地抽抽嗒嗒地哭了三遍,于是就停止了呼吸。这样的死,是多么残酷啊!

    在年轻人死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老人呆呆地坐在佛坛前沉默不语,就这样度日。后来又突然对死去的孙子唠叨开了,就再也不肯沉默下去了。“你说,你连十元钱都没有。那时你想,你该多么可怜呀,隆儿!”老人就这样回忆着年轻人的景况。他说的话总是与金钱有关,都是因穷困而十分悲惨的回忆。“你说你要卖自行车,爷爷也不生气,说卖就卖了,隆儿,谅是为了那个钱,该是多么可怜呀!”死去的年轻人,对老人来说,到他自己辞世为止(而且对发疯的老人来说,是永远不会再回来的了)因穷困而引起的悲惨的回忆一直让老人感到忧伤。大概这位老人的内心里,那种持续不断的悔恨,根本无法排除,终于真的走向可怜的绝路的吧。在他很单纯的意识当中,他总觉得性格内向的年轻人,在死亡的黯淡的旷野里伫立着,把无法卖掉的自行车放在一旁,依然连十元钱都拿不起,使人感到他的性格很内向。而他自己则是一位禁止年轻人卖自行车,老是在那里蛮不讲理地大发雷霆的倔老人。

    老人对新闻记者这样说过:“隆儿嘛,怎么死在我前头了?爷爷来了呀!这不是幻觉呀!事到如今,遭受原子弹轰炸,又有什么办法呢!东条要早点死了该多好,隆儿也不会死的呀!隆儿的死就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