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菲之歌_第四十一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一章 (第1/3页)

    第四十一章

    村街的夜不像夜。放了学的男孩子们,满街巷地追逐着驻在村里的战士们,要求战士教他们唱歌子、讲故事;要不,就教他们怎么端起步枪射击,怎么投掷手榴弹。十岁左右的孩子们,个个欢腾得像过新年——跟在八路军身边跑上跑下,比过新年更欢快、更开心。有的孩子连晚饭都忘了回家吃,凡是驻着部队的院子,街门是无法关闭的。

    每当黄昏时候,街头总响起一阵阵焦急的喊叫声:“小狗子呀!回家吃饭来呵!”“小栓子呵,你跑到哪儿去啦?快家来吃饭哪!”吆喊声高高低低,此起彼落,给原来寂静的山村,添上一种热烈、愉快的气氛。

    沸腾的山村,也使柳明的心沸腾了。她仿佛置身一个新奇的世界,这世界粗犷、简陋、古朴,却又蕴蓄着一种她从未感受过的热烈而奇特的力量。这力量包围着她,感染着她,冲击着她。她也像村子里的孩子们一样,被吸引,被鼓舞,成天跑上跑下,忙得不可开交。

    “医务主任”——这个名词时时在她心上撼动:“当了医务主任了,责任重大,才十九岁,也光荣…”她有些沾沾自喜。

    没有经验,她不知道怎么开始她的工作。甚至怎么召开一个医务会议,她也不懂得。可是,这个实心眼的姑娘,睡觉捉摸,吃饭捉摸,平时更捉摸,连走路、跑步也在捉摸——她的工作怎么做得出色;怎么当好这个医务主任;怎么叫同事们钦佩,叫伤病员,包括院长、政委、医护同志都尊敬她?…为此,她从早忙到晚——上午和医生们一起查房(有时要跑两三个村庄);午后,要研究病人的情况;有时,还要动手术。晚上,她把没有受过正规训练,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的医生、护士,集中在一起,给他们讲业务课。

    她讲课认真。可是,她准备的全是书本上、城市大医院里那一套诊断和护理的办法,拿到根据地医院一套——有不少地方套不上。比如,有的病要用X光检查,这个医院却还没有X光。有的病要检复杂类型的血液,这里的设备又办不到。为此她又常常感到压抑、苦闷——而且有些人不像她想象的那么尊敬她、服从她。护士长,一个二十多岁、从延安来的小靳,常常把伤员换下的绷带、纱布、药棉,拿到河水里冲洗干净,然后放在老乡的大柴锅里煮一阵就算消了毒;卷好了,又再拿给伤员用。为这个,柳明向她正式提出意见,说这种消毒法,许多细菌根本杀不死,再用在伤员身上,会感染新的细菌或病毒。

    靳护士长不和柳明争辩,只是微笑着说:“柳主任,你说的道理我也懂,我也学过一点医药常识。可是,咱们这儿是什么地方?是艰苦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呀!绷带、纱布,甚至药棉,都不得不洗了又洗,用了又用。用一次就扔掉完全换新的,事实上办不到!”“办不到也应当办。已经感染了细菌的纱布、绷带绝不能再用!”说着,柳明就去找卫生部长,请他多供给些必需的医药用品。不然,她这个医务主任负不起责任。

    张部长总是安慰柳明,鼓励柳明。而靳护士长还是领着几个卫生员经常洗这些沾满血迹的,甚至发着气味的脏绷带。

    云雀要飞,飞不起来;凤凰展翅,翅膀不硬——医院里还有位四十多岁的老中医徐一文,会切脉,还会针灸。有病的同志,不少人找徐医生看病、针灸。柳明知道后,也不以为然。她不信任中医,认为中医看病不科学。徐医生针灸不但不肯把针消毒,连衣服也不叫病人脱,隔着衣服就扎。这种扎法,病人感染了怎么办?一种责任感,使柳明找徐医生谈过几次。开头这位老医生支支吾吾,后来说了实话:“柳主任,您是从大城市、大医院里出来的,讲的是一套洋科学。可是咱中国也有咱自己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土科学呀,我这中医针灸祖传八辈了。辈辈全是我这个扎法——脱了衣裳才能看准xue位扎针,那不叫本事。我隔着衣裳一摸,病人哪怕穿着棉裤、棉袄呢,我都能摸准哪个xue位,一针进去毫厘不差。这个扎法,省工夫省事,病人也不痛苦。这祖传八辈了,一、二百年了,还没听说给病人扎坏了的;也没听说什么细菌感染了的。要不,别说传它八辈儿了,我老徐家的针法一辈儿也传不下来呀——您要不信,我给您隔着棉袄扎一针中浣,保准您胃口大开…”“您这个办法在农村给老乡治病或许能行,到咱们医院来工作,就应当遵守医疗守则。”柳明驳不倒徐医生的土科学,只好拿出医院守则来行使职权。

    徐医生忽然哈哈笑了起来:“柳主任,您还不知道吧?我这一套土科学,还救了一位得了急腹病首长的命呢。是这位首长再三动员我出来济世救人——就是嘛,我徐一文也有一片忠心保国之志,这才出来抗日的。我不图名,不图利,柳主任,别看您当了几天医务主任,您不该小瞧我这土包子医生——要看我不行,我可以回家抱孩子去…”柳明的脸刷地红了。愣愣地望着徐一文那张瘦削的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