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菲之歌_第三十四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四章 (第1/3页)

    第三十四章

    苗振宇教授的夫人杨雪梅,是日本东京高级护校毕业生,在日本当过护士。和苗教授结婚后,就主持家务不再工作了。她的弟弟杨非,在巴黎学过绘画,现在北平艺专美术系任教。这个人性情很怪,快四十岁了,还不结婚,喜欢带着画板到处旅行。他独居一处有几间洋式房子的小院落——房子不多,院子却很大。院落里,他自己劳作经营,种满了花草树木。房子前有几棵高大的法国梧桐。院子四周全是果树。院子当中则是图案式的一排排、一格格、纵横错杂各式各样的花草。这时节,一般花草都枯萎了,可颜色鲜丽缤纷的西蕃莲,红红的像火一样的美人蕉,却依然在小庭中繁茂地盛开着。

    杨非教授的家里,只有一个老佣人替他掌管家务。他经常不在,就委托jiejie来替他照料心爱的花木。杨雪梅也喜欢花草,替弟弟侍弄这些,成了她生活中的一桩乐趣。

    秋高气爽,阳光洒满了三面都是玻璃窗子的画室。午后三时,曹鸿远如约来到杨非教授的家门口,女佣人问明姓氏,立刻把他领了进去。当他刚走到房门口,苗教授和夫人已经从室内迎了出来。鸿远这天穿着一身灰色哗叽西装,头发梳得整洁黑亮,脸上总带着一种从容不迫的笑容。苗教授紧紧握住鸿远的手,连声说道:“小曹,你胖了,胖多了。好!好!难得又见面了。”走进室内,这间琳琅满目、四面墙壁上悬挂着各式各样油画的大画室立刻引起了鸿远的兴趣。一幅模拟《蒙娜丽莎》的油画旁,还有同样大小的一幅,却是苹果般的圆脸上,闪烁着黑亮的眸子、露着欢乐的甜笑的苗虹的画像。鸿远一见,不由得笑了。

    “这是内弟杨非教授的得意杰作。你看如何?”苗教授见鸿远注视着苗虹的画像,解释了一句。

    “当真把苗虹的神态、特点和她的精神境界都表现出来了。画得好。”鸿远的赞扬,使苗夫人很高兴。她亲自端来一壶清茶、几样糖果点心,三个人就关着屋门谈起话来。

    “小曹,柳明、苗虹是你带她们找到八路军抗日去的吧?苗虹走的时候,只留下张条子,一看那上面的语气,就知道她们准定跟你走了。她mama——”苗教授用手一指妻子“还眼泪不干地哭了好几天呢。我呢,同样呵,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唉,孩子有自己的意志,父母也无奈之何。”苗夫人听丈夫一说,眼圈红了,痴痴地望着鸿远:“苗虹她们现在情况怎么样?走了一个多月了,一点音信也没有。我不止一次地梦见她——有时候娃娃般围在我身前身后蹦蹦跳跳;有时候还在我怀里撒娇…”说着,苗夫人的眼泪簌簌落下,赶快扭转身用手帕擦泪。

    苗教授见妻子哭了,神情也很悲怅,不过没叫眼泪流下来。

    鸿远同情地望着两位老人,用沉重的声调说:“伯父、伯母想念女儿的情感是可以想见的。但是一旦‘国破’,相跟而来的必然是‘家亡’。苗虹、柳明,还有高雍雅这些热血青年都是激于爱国热情,不甘心在敌人的统治下过亡国奴的生活,才一再要求我带他们去找八路军参加抗日的。我们终于找到了八路军。现在,他们生活得很好,您二位可以放心…”“你们路上吃了很多苦吧?是在哪里找到八路军的?”不等鸿远说完,苗教授着急地插问了一句。

    鸿远微微一笑,从内衣口袋里掏出一个薄纸包,拿出一张照片、一封信。他把照片和信双手递到苗教授手上。

    苗教授站起身来接信,双手抖动着。女儿熟悉的笔体,在一个发黄的粗纸信封上写着——“给亲爱的爸爸、mama”

    教授和夫人一面读着信,一面不时望着苗虹的照片——好像要用照片来印证信中的话是否确实。果然,穿着八路军军装的苗虹,神采动人,那双大大的圆眼睛,好像会说话似的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喜悦。看完了信,夫妇俩都不自觉地举着苗虹的照片,和墙上苗虹的画像比较——墙上的苗虹,天真烂漫,含着对人生无限憧憬的微笑;而手中的苗虹呢,同样也笑着,却带上似乎已经获得人生真谛,胸中澎湃着美妙理想的欢快。

    “苗虹把你们的生活描写得真美妙呀——好像已经到了大同世界。这是她的幻觉吧?现实哪里可能…”“她们上学也要发毕业文凭的吧?几年毕业呢?”鸿远站在一旁,听着教授夫妇亦喜亦悲的问话,沉了一会儿,他才告诉他们:“为了培养大批干部去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苗虹他们的学习时间不会很长的。现在战争形势很紧张,敌人正向正面战场长驱直入。八路军根据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开赴敌后,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以打击和牵制正面战场的敌人。要开展游击战争,就得有根据地、有干部。没有根据地的流寇式的战争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为什么没有根据地就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呢?我老朽了,不明白。小曹,你讲讲看。”于是,曹鸿远又慢慢地向二位老人解释起来。他说中国是弱国,虽然地大人多,但武器、装备、训练,远远不如日本军队。这一点就决定咱们的战争必须依靠广大民众,打全民族的战争,才能战胜敌人。而只有建立了根据地,才能发动民众、组织民众、武装民众。一句话,八路军是依靠民众来打仗的。不过,要建立根据地,发动人民群众,首先得有一批骨干。所以,苗虹、柳明、高雍雅和一些知识分子都参加了民运训练。学习是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