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二章威尼斯之行 (第2/3页)
陈青山接过相机,拿在手里翻来覆去,心里一直犹豫不决。这时,付涛和二副前来敲门,问陈青山去不去威尼斯。坦白说,陈青山做梦都想去威尼斯玩玩。毕竟,机会难得。可是,陈青山又不忍心将田艳一个人留在船上。付涛和二副遂苦口婆心地劝说一番,而后迫不及待地走下舷梯,在梯口附近的码头上溜达起来。二副兴高采烈地说:“在海上漂泊惯了,下来沾沾地气,感觉好极了!” 船员们犹如迁徙的候鸟,总是从此岸飞往彼岸。飞累了,总想找一处落脚的地方。对于他们来说,只有当双脚同时踩在大地上,心里才感觉安全和踏实,从而找到一种归属感。 陈青山关上房门,又折回来,抱住田艳,用试探的口气问:“我真的去啦?” “去吧!” “将你一个人留在船上,我实在有些过意不去!” “没关系,我在船上看看书,等你回来!”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田艳微笑着打开门,并将陈青山一直推到门外。 “那好,我快去快回,争取午饭之前赶回来。”说罢,陈青山在田艳的额头上吻了一下,而后拿着相机蹦蹦跳跳地下了船。 陈青山、付涛和二副三人在梯口会合后,一溜烟地穿过港口大门。接着,在门口搭乘巴士,径直朝威尼斯进发。10分钟后,巴士抵达终点站。三人在威尼斯城外下车,挤进熙来攘往的人流,顺着流向流进城内。 威尼斯的主运河上有两座名桥,一座名叫“里亚尔桥”建于公元1592年。桥两侧是繁华的商店。这一带曾是长达300年的欧洲商贸中心。据说莎士比亚的著名戏剧《威尼斯商人》就取材于这里的生活;另一座名为“叹息桥”建于公元1600年。该桥的一端是总督府,另一端是死囚牢。死囚步向刑场前可以在这里与家人相望诀别。一水相隔,生死两茫茫。过往船只于桥下穿梭,常听得桥上传来声声哭泣和叹息,行人无不扼腕叹息。此桥因此而得名。 据二副介绍,威尼斯曾留下了许多名人的足迹:著名的航海家达斯托就诞生于此地;著名剧作家威尔第的经典之作《茶花女》曾在这里的“欧洲第一家歌剧院”…火鸟歌剧院公开首演;当代第一男高音帕瓦罗蒂7岁时在这里初试啼声,并且一鸣惊人;诗人拜伦曾在这里完成了名著《唐璜》的最后篇章和著名抒情诗… 在圣马可广场不远处,有一栋米色小楼,名叫“维托里亚旅馆”竖立在门口的一块石碑上写有“歌德于1786年9月28日至10月14日在此居住”的字样。惟恐日后留下遗憾,三人争先恐后地倚在石碑前拍照留念。 “说不定若干年以后这里又将树起另一座碑,上面写道:中国的海员作家艾鸣于某年某月某日到此一游。”付涛趁机幽默一下,逗得三人哈哈大笑。 在圣台可码头上,两根石柱高高耸立,柱顶的雕塑分别是威尼斯城徽双翼雄师和城市保护神狄奥多尔。小广场右边是富丽堂皇的王宫,左边是高贵典雅的图书馆。再往前走,就是举世闻名的圣马可广场。广场长约170米,东宽80米,西宽55米,成梯形,四面被高大的建筑物所包围。圣马可广场是威尼斯政治、宗教和节日活动中心。 融合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精华的圣骊可大教堂,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教堂,据说它是为耶稣的圣徒马可而建。教堂正门上层有四只姿态优美的飞马铜像,内堂有许多色彩缤纷的大理石壁画。被威尼斯人奉为神灵的圣马可的坟墓,就设在大教堂内殿最后方的黄金祭坛下。 参观完威尼斯的主要景点,已是正午时分,三人从人流中分离出来,钻进一家小餐馆。在餐馆里,他们邂逅了三副和小许。三副和小许已经酒足饭饱,见付涛等人进来,连忙起身埋单,而后匆匆离去。二副和付涛各要了一块比萨饼,陈青山则点了一盘通心粉。据说比萨饼和通心粉,最初是从中国引进过来的,后经意大利人稍加改进,成为意大利的两大特色小吃。所谓比萨饼,其实就是一种涂有乳酪和番茄酱的有馅烘饼,有点类似于中国北方的烙饼;而通心粉,其实就是空心的中国面条。 从餐馆出来后,三人在一家照相馆里冲洗了照片。接着,又走马观花地参观了一些不知名的小景点。途经一家小工艺品店时,二副买了一只做工考究的工艺品船,陈青山则替田艳选购一瓶法国产的CD牌香水。然后,三人行色匆匆地往回赶。 回到船上时已是下午三点钟,田艳已经吃过一碗泡面,正躺在床上看书。陈青山一进门,就冲着田艳高喊:“艳,你猜我给你买了什么回来?” 田艳从床上坐起来,高兴地问:“是什么?” 陈青山伸出右手,在田艳眼前一晃,像变魔术一样从手中变出一瓶香水,而后洋洋得意地说:“怎么样?法国产的名牌香水。” 天生丽质的田艳,天生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