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一章美丽传说 (第3/3页)
笑容,二人行至近前吴湘心中正在讷闷,此人不僧不俗,亦非僧非,道。 看来又像是本庙主持,到底是什么人呢?忽听戚南姣开口向对方问道:“老丈可是古先生么?” 那人点头笑了笑,道:“人称我佛为古先生。老夫原非姓古,由于尘缘未了,面衷习向佛,在皈依之前先从古姓,好事者戏为加“先生”老夫岂敢沾唇佛祖呢?” 戚南姣知道这面前之人,正是自己所要寻找之人,便道:“请问老丈,佛祖有因果,究竟何为因?何为果?” 古先生听后,突然一怔,即恢复笑容,道:“所作者为因,听受者为果。种善因必得善果,种恶因必得恶果。” 戚南姣接着又道:“佛家有无边之说,未悉如何解释?” 古先生道:“起信论上说: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无边,众生无边,故心行差别亦复无边。” 戚南姣微作思索之后,又复问道:“晚辈还有一点不解,敢再请老丈指点,佛说的无边,是否即是无边无凝?” 古先生摇首:“无边无凝,是一切诸天,行时来去,无边无凝。无有迟疏,与无边的不同之处,前者指的是”空”后者指的是“时”” 吴湘在旁听着二人对话,直如坠于五里云雾之中。 此时,未等戚南姣再问,古先生便道:“老夫还有两句话,要领教姑娘。” 接着说道:“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戚南姣脱口说道:“清琴有古调,更向何人cao?” 古先生听后,深朗的一笑,道:“果然无错,老夫太也慢待贵客,二位房内请坐罢。” 此时,古先生始才侧身肃客,请二人进入客室落坐,室内设置古雅,除却经典之外尚有数帧名人字书,其中有一巨幅达摩禅师一苇渡江的迹书,更是深具神髓。 在仆人修平献上香茗离去之后,古先生面色和善的问戚南姣,道:“乌弓千域戚大侠与姑娘怎样称呼?” 同时双目向吴湘面上一移,问道:“这位是姑娘的什么人?” 戚南姣肃容答道:“老丈所提之人,正是家父。” 再一看吴湘,道:“这位是紫拐乾元米师伯的高足吴湘吴师兄。” 古先生双目精光陡射,哦了一声,对二人注意顷刻,道:“龙父虎女,名师高徒,果是难得,果是难得!” 说罢,禅首连点,感慨不已,随复又正色说道:“姑娘此来,想是为的那“古律玉尺” 了?” 戚南姣道:“晚辈正是奉家父之命,拜见老丈,借便了回此物。” 古先生听后,双目精光再射,半响未语,最后一字一顿的说道:“姑娘,如若这古律玉凤已经不在此处,姑娘不会见疑罢?” 说罢,双目注视着戚南姣的嫩脸儿一瞬都不瞬。 戚南姣不由一呆,怔了半晌,中间经过了顷刻间的沉默,然后才说道:“依晚辈猜想,家父既肯住托之人,必非常人,此事老丈必已早有主张,晚辈不过奉家父之命前来,对老丈所说,绝不敢妄加猜疑。” 古先生一阵大笑,赞赏的说道:“好一个聪慧的姑娘!” 随又接着道:“老夫与令尊,为道义之交,古律玉尺是在十年前的腊月初八,令尊有事经此西行,经他的功力和武林威望,已经用不着这件东西,于是便寄放在老夫之处,他当时交待说,如过了十年,再不来取,便可由老夫任意处理。恍眼间过了九年,在去岁的冬季,老夫有事赴南山青城上清宫长三清道长盘恒了几天,在回庙之后,竟发觉此物不翼而飞,老夫受人之托,未能做到忠人之事,实是万分的愧疚!可是又复一想,至今年腊月初八,如令尊再不来取此物,我们相约之限期已满,老夫对此物即有权处理,心想不追亦罢,那知事情竟有如此凑巧,离着限期仅有数月,二位便远路迢迢,跋涉而来,此亦是数有前定,老夫决于腊八限期之前,完壁归赵,使物归原主,老夫之言,姑娘能信得过吗?” 戚南姣即忙答道:“老丈言重了,老大与家父为莫逆之交,晚辈此次是历练江湖,便道过此,古律玉尺既已失去,即慢慢再说罢。” 古先生又行大声一笑,道:“姑娘!令尊虽能原谅老夫,但老夫岂是失信之人?” 这时,仆人修平已送上素菜,三人边吃边谈,都未再提及古律玉尺。 午齐用罢之后,二人便起身向古先生告别,古先生亲自将二人送至二郎庙之外。 将行分手之际,忽见古先生伸手往腰间一探,取出一束黄卷,然后说道:“佛家最讲缘分,老夫今日能得与二位畅叙半日,即是至大缘分,庙堂之中全赖十万香火,古灯青馨无以为赠。这点东西,是老夫昔年参悟所得,二位虽不一定用着,而在老夫则略表一点心意。” 说毕,则须手将黄卷递与了威南姣。 戚南姣双手接过展开一看,见是一本极薄的卷册,在封面上写着“风雷四把”四个正字,铁笔银钧苍劲有力。稍行翻阅,见内中都是人像注解,全是掌式,翻至最后,在末页底面,写“石风雨绘注”五字。 “石风雨”三字甫一入目,戚吴二人各都心弦猛震。二人当闻石风雨号称风雷神掌,当年曾独身一人,凭着一套风雷掌法,在滇南异龙湖与异龙帮血战一昼两夜,连伤带毙异龙的主要主物,一豪二杰,三威四猛,及十二强梁,以后威名震天下,威望与紫拐乌弓魏旬宁欣等人齐名,怎样会改名古先生,在这看去极不起眼的二郎庙内隐居? 二人同时惊呼,道:“石老前…” 底下的“辈”字尚未说出,突见石风雨右掌一推,同时高喝,道:“往事如烟,不提也罢!” 戚吴二人在不防之间,登时足不沾地的,被推出两丈,待二人掌椿立稳,早已不见石风雨的踪影。 二人即行回至住处,略作收抬,当于过后,又连袂向巴渝道上奔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