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红红色童年童年 (第2/11页)
时我便有了借口,对父亲说“*是篡党夺权的野心家,我才不愿顺他呢,我要改名!”父亲并未反对,说:“那你就还叫顺丰吧”过去,常有人问我:“你那个彪字和林副统帅的彪字一样吧?”语气中分明有讨好的意思,我总是反感地回答:“不知道!”说实在的,我一个小孩懂得什么,私下里我总有点看不惯那个倒八眉、三角眼的小老头,他手持一本红宝书站在*旁边并被印在日历牌上,我觉得不协调,感到画面很拥挤,在我很小的时候总是这样理解这幅画:看,有人要打*,还是拿*语录。上学后才知道*第一他第二,他是*最亲密的战友和好学生,他那是在保护*呢!但是到了夜里,我借着灰暗的灯光看到这幅画仍没有什么好感,总觉得他没有*好看,并且他的笑容也不那么真实,还是热爱不起来。白天,我总怕把这种情绪表露出来,或是不注意说出来,那是极为反动的,但回到家里又忍不住那么想,反动就反动,又没人看见,我又不说出去。每当我注意到那幅画时心里总不免胡思乱想,但他是在我家的墙上,何况他手里拿的红宝书我也会背许多篇,我不懂政治也不可能懂,一个七八岁的孩子鹦鹉学舌地背几段语录,装模做样地拿着红宝书照像,我图个什么?又懂个什么?懂个屁!我只图那本书的封皮是红色的。在那个红色笼罩精神的时代,人们的言行竟是那样步调一致,有人在厕所发现“*万岁”的口号,用白色粉笔写的,革委会出面调查,因为把领袖写到厕所本身就是犯罪,况且又用了白色书写,简直反动透顶!最后,查出是个刚上学的小学生“干”的,饱打一顿后被他父亲带回去写认罪书了,那是我父亲厂里一个不识字的老工人的独生子,晚来得子竟得了个小**,这孩子也是他家里第一个会写字的人;审查到最后,革委会把父子二人交到政工组,我父亲没有再审下去,立刻作出判决:把这个老工人从一线搬运组调到机关澡堂劳动改造。私下里又托人把那个小**转到我们学校上学,并且和我同班。他转来不久,*被宣布为坏人,我改了名,班主任在课堂上针对我的改名发表了演说:“为了表示对篡党夺权的阴谋家*的愤恨,盛顺彪同学已改名为盛顺丰,他把和大坏蛋名字相同的字改了,这说明他的政治觉悟很高,请大家为他鼓掌!”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我的“新”名字被老师写在黑板上。从那天起,我作业本上陆续被老师打了个小红×,后面添上个丰字,再后来,这个彪字彻底消失了,再没人叫我小彪了。那天,我回到家挖空了日历牌上的那张令我讨厌的脸,第二年终于换了新日历牌,上边印的是京剧《红灯记》的剧照。 三、家里买了收音机 七十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处于低收入低消费阶段,象我父亲这种月收入79元的算高工资了,加上母亲的49元,已令院里人羡慕的不得了,可五个孩子的吃喝穿戴以及学费,使这一百多元的收入显得苍白无力,加之郊区乡下父亲的几个哥哥月月轮番进城办事,看病,小住,使得父亲不得不常年借债。乡下的亲戚是万不能怠慢的,因为奶奶住在他们那里,得罪了他们也就惹恼了奶奶,父亲是个孝子,这种事是不会做的;因此,应筹各种亲戚成了父亲的又一项主要“工作”那时的乡下人可不象现在这么财大气粗,城里的一切都是他们的理想,有个象父亲这样的有“官儿”帽的亲戚,简直就是“万事通”来办事的,我们家是免费旅店吃住全包;来看病的,我们家是住院部,白天治疗晚上回来,非住医院不可的,父亲或jiejie早晚得送饭,交药费时,陪同病人的亲属会直接找到我父亲单位…父亲从不说是借钱,而是说:等一会儿。那时父亲简直就是办事主管、主治大夫、财务部长,没人相信他会去向人借钱,一百多元的收入在那些人眼里是天文数字,是永远也花不完的,留着有什么用呢?后来,奶奶去逝了,这种情形便渐渐消失了,到了八十年代初期,没人再进城来看我们了,父亲也极少再到乡下,父亲携全家开始了漫长的还债旅途,直到八十年代中叶我们姊妹全都工作了,家里才抖净了一身债务。如今的乡下亲戚再也不会羡慕那几个工资,相继都富了起来,偶尔有人进城办事路过我家,也是饭不吃水不喝,提的礼让我们乍舌,看到我们家还是几十年前的老样子,不免流露出一丝嘲笑,父亲仍是那么热情,但愈热情人家就愈急着走,似乎后悔不该来。*的政策是五十年一百年不变,而父亲对乡下人的态度也是一辈子不变,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乡下的亲戚富裕了也是他的愿望实现了,不管人家怎么想,他是绝不向那些他曾帮助过的亲戚开口要什么的,别人的终归是别人的。 想想那些年,生活不富裕,生活内容也单调乏味,美好的理想如画饼充饥,能吃到半个看着一个就足矣,尚或有一点点新生事物出现,就觉得充实极了,比如我上小学二年级那年,家里买了“台”半导体,在那个年代,这无疑是普通人家里的奢侈品,虽说它长不过20厘米、宽不过10厘米,厚不足4厘米,但摆在家里的半截柜上显得十分耀眼,简直就是“大件”记得那天下午放学,我一进门就发现了桌上摆着一只崭新的半导体收音机,我不敢确定那是真的、借的还是自家的,父亲高兴地问我:“知道这是什么吗?”我怎么能不知道?在商店里我在它面前常常不忍离去,对它的奢望、猜想太多太多了,我激动地问父亲:“咱家的?”父亲笑着点点头,我立刻冲过去拿起它,又怕丢到地上摔坏,便把它放在自己的床上,看着说明书找开关,终于它被我弄响了,调出少儿节目,播放的是一首儿童歌曲: 小蜜蜂,嗡嗡叫嗡嗡叫, 红小兵学农到近郊 … 时间太久了,我只记得这几句歌词。自从有了收音机我便早晚围着它转,爬墙上树少了,也没空儿和别的男孩打架了,最迷我的是小说连续广播节目,我从不错过收听时间,早上没听上等中午回来听,中午没听全晚上补听,什么《矿山风云》、《新来的小石柱》《向阳院的故事》、《海岛女民兵》、《艳阳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等等,从少儿作品到**作品,从中国小说到世界名著,半导体伴随我渐渐长大。在七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