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章名扬燕国 (第7/7页)
权力,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安慰一个人受伤的心灵,也可以炽热一个人潜藏的恨意。 那么童年患难与共的友情呢?是否也将随着嬴政高坐秦宫殿堂之上而烟消云散了呢?当他礼跪在森冷的大殿之上时,高坐在上的嬴政是否还能记得他们曾在邯郸街头抱头痛哭的往事? 他的不安在他踏入咸阳城后很快得到了证实。 没让燕太子失望的是,童年的一切,嬴政都牢牢刻在心中了。 事实上,嬴政从来不曾有片刻忘记过,当他每日晨起穿上龙袍的时候,当他在大殿上怒斥群臣的时候,当他午夜梦回的时候,他都不曾忘记过自己在邯郸城里所受过的屈辱与磨难。 燕太子丹的到来,唤醒了他更多苦难回忆,让他不堪,让他痛苦。 嬴政将这些痛苦都加诸在太子丹的身上… 不堪回首却夜夜有惊梦的痛楚。 痛得燕太子丹不得不将滞留脑海许久的童年记忆,放逐到自己再在碰触不着的角落。 嬴政已死,却生秦王。 故友不遇,只见仇敌。 饱经磨难的痕迹早已深深刻划在他眉宇之间,朝朝暮暮,永不褪去。此时此际,他对秦王的怨恨就如一把在体内霍霍磨砺的刀。刀,磨得越发锐利、光亮炫目,恨,就越发沁入肌骨、深植心田。 此生此世已与生命共存共亡,永不消灭了。 太子丹以为他所余的一生都必须为仇恨而活,只因,他是堂堂燕国的太子!凡夫俗子拥有的爱憎情仇,在意的荣辱尊卑,他同样不少,并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即使是在他受尽折磨的当下,仍然没有丝毫减少,反而膨胀得可怕。 人世间真有什么样的深仇大恨值得一个人与它生死与共吗? 太子丹并非无法放下心中的仇恨,真正让他放不下的,是必须牢记仇恨的心。因为仇恨的力量似乎并不是如此坚不可摧。究竟是人心掌握仇恨,抑或是仇恨cao纵人心?凡夫俗子不懂,太子丹同样不解。 眼下的秦国已一举攻破韩国,邻近的赵国也即将沦陷,燕国更是岌岌可危! 他,是一个太子,燕国的太子。 为尽己身所肩负的保家卫国之责,他已下达密令,暗中招募死士,准备前去刺杀秦王! 刺秦! 这一惊天之举,多少年来各国王侯将相无不日思夜盼,却无人敢为,但他太子丹是志在必行! 擒贼先擒王。秦王一死,秦必大乱。 树倒猢狲散。一时之间无人承继秦王大志,如此一来,秦必乱象频现、一蹶不振,无力再攻打燕国,无能再进行任何杀戮! 太子丹为刚下达了这道密令而暗自激奋,眼神中射出破釜沉舟的决心。 刺秦,更是破秦! 太子丹说,这是为了燕太子丹的家,燕太子丹的国,千千万万人的家,千千万万人的国! 此时,忽有侍从来报:“大夫鞠武求见!” 鞠武乃是朝中老臣,太子丹自幼便拜在他门下学习,因此待他敬如恩师,亲如慈父。 太子丹闻报,方才从汹涌澎湃的思绪里抽身回神,一边连忙转身道:“快请!”一边振袖整衣,行至门口。房门一开,正是满面愁容的鞠武大夫。太子丹一直不知道,门外这个面露凝色的忠心老臣对他除了臣服外,更有种莫名怜爱的情感。 鞠武见太子丹竟至门口亲迎,连忙俯身行礼:“臣鞠武,参见太子!”太子丹一把扶住他,道:“大夫不必多礼,快请进!”鞠武沉步入内。见此,太子丹心中已知他此行所为何事,赐坐后随即说道:“大夫前来,定有见教。” 鞠武道:“臣闻太子收留秦国叛将樊于期,可有此事?”太子丹略一沉吟,点头道:“不错。我已将其纳在贤士馆中。”鞠武叹了口气,道:“太子此举万万不可。我燕国必为此遭大难矣!” 太子丹从容道:“大夫此言,想必是忧虑我燕国因此获罪于秦?”鞠武难掩激动道:“太子明知又何故为之?樊于期为太子收留于燕,是谓‘委rou当饿虎之蹊’,祸必不远矣!”言毕,不禁老泪纵横,面色愀然,忧惧万分。 太子丹见状不忍,浓眉紧锁,叹道:“大夫何苦如此?” 鞠武定然道:“臣愿请太子速遣樊将军入匈奴以避祸端!” 太子丹闻言身躯一震,沉吟片刻,缓缓道:“大夫之意,丹心感之。但樊将军穷途末路,投身于丹,若丹因俱强秦而弃之,岂非让天下人耻笑丹之怯懦不义?” 鞠武急道:“太子岂可为一人而不顾国家之大事?”太子丹摇头肃然道:“不!虽秦强而燕弱,但天下大势未定,尚可一争,丹此举可为抗秦之始也!” 鞠武还欲进言,太子丹把手一挥,扬眉激愤道:“大夫!秦欺丹身于先,图燕土于后,此仇不报,丹枉为堂堂热血男儿!” 太子丹这才真正把话说到了关键处,也刺进了自己心里的痛处。 霎时,只见他的脸色由涨红转至青白。是义愤填膺?是不堪屈辱? 鞠武见状,知多劝无益,只能提袖拭泪,长叹一声作罢。 太子丹很快冷却了满涨的情绪,忽又想起一事,问道:“大夫,招纳天下贤士的事情进行得如何了?”鞠武道:“一切还算顺利,我国派出的使者颇有收获,听闻魏国勇士无相愿意为太子效力,近日内就会至燕。”太子丹大喜:“有天下贤人志士同心协力,何愁强秦不破?” 一心沉浸在光明喜悦中的太子丹,没有察觉大夫鞠武眼中满溢着的深深忧惧。笼罩在鞠武眼前的,只有一种属于黑夜的颜色。那是一种惟有察觉自己正置身险境的人,才看得见的颜色。此刻,鞠武暗下决心,无论结果如何都势必要和太子丹共存共灭,坚守到底。 太子丹置身何处,他自己清楚。但他不觉得,那地方,叫险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