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_卷四十九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卷四十九 (第6/8页)

明家无遗储,唯有书八千卷。高帝闻其清贫,赐涤家葛 塘屯谷五百斛,曰:“葛屯亦吾之垣下,令后世知其见异。”

    善明从弟僧副字士云,位前将军,封丰阳男,卒于巴西、 梓潼二郡太守。上图功臣像赞,僧副亦在焉。

    兄法护字士伯,有学业,位济阴太守。

    论曰:诗称“抑抑威仪,惟人之则。”又云:“其仪不忒, 正是四国。”观夫杲之风流所得,休野行己之度,盖其有焉。 仲和性履所遵,德璋业尚所守,殆人望也。怀珍宗族文质斌斌, 自宋至梁,时移三代,或以隐节取高,或以文雅见重。古人云 立言立德,斯门其有之乎。

    部分译文

    庾杲之字景行,新野人。祖父庾深之,位居义兴太守,以善政而闻名。父亲庾粲是南郡王刘义宣的丞相城局参军,南郡王起兵,他被杀害。

    庾杲之幼年就很有孝行,宋朝的司空刘面力见到他认为很奇异,对他说:“见到您足以使江汉一带仰望,优秀人才声名远扬。”初次做官担任奉朝请,逐步升迁为尚书驾部郎。家业清贫,吃的只有腌韭菜、煮韭菜、生韭菜等。任窻曾经给他开玩笑地说:“谁说庾郎贫穷,吃菜曾经有三九(韭)二十七种。”

    他经过多次调动担任了尚书左丞。王俭对别人说:“过去袁公做卫军,想用我为长史,虽然没有做成,关键是他曾有这种意向。现在也需要像我们这样的人。”于是任用庾杲之为卫将军长史。安陆侯萧缅给王俭写信说:“贵府的僚佐,实在难以选拔。庾景行泛渌水,依芙蓉,多么美丽啊!”当时的人把入王俭府比作莲花池,所以萧缅写信赞美他。

    他历任黄门吏部郎,御史中丞,参与大选。他容貌美好,善于谈笑。曾经兼任侍中夹侍,柳世隆在皇帝那儿坐,对齐武帝说:“庾杲之被蝉冠所辉映,更加富有华彩,陛下所以应当让他真地成为贵近朝臣。”皇上很高兴,王俭则说:“国家因为庾杲之清美,所以允许他假借官职。如果让他真地任职,应当在胡谐之的后面。”

    武帝曾经与朝臣商议,一次酒后他对群臣说:“我以后应当得到什么样的谥号?”群臣没有人回答。王俭于是眼睛看着庾杲之,庾杲之从容地说:“陛下寿比南山,正与日月齐明,千载以后,难道是臣子们轻易可以衡量的吗?”当时的人都很称赞他雄辩的对答。

    庾杲之曾经兼任主客郎对答魏朝的使者,使者问庾杲之说:“百姓们怎么能够家家写门帖卖宅子?”回答说:“朝廷既然要扫荡京洛,克复神州,所以才家家卖宅子。”魏朝的使者缩着鼻子而不回答。

    当时诸王年少,不能轻率地称赞和接待别人,诏令庾杲之和济阳的江淹五天一次去到诸王那里去,让他们交游通好。庾杲之又升迁为尚书吏部郎,参大选事务,太子右卫率,加任通直常侍。永明九年(491)去世,皇上非常惋惜,谥号为贞子。

    孔珪字德璋,会稽山阴人。祖父孔道隆,位居侍中。父亲孔灵产,泰始年间(465~471),任晋安太守,有隐遁之志。在禹井山建立了一座馆舍,侍奉道规非常精心。吉日在安静的屋子里朝四个方向朝拜,泪流不止。一次东出路过钱塘城北面,便在舟中遥拜杜子恭墓。从这里直到都城,他面朝东坐着,不敢背对或侧对。元徽年间(473~477),为中散大夫,很懂得星文,喜欢术数。齐高帝辅政,沈攸之起兵,孔灵产告诉高帝说:“沈攸之的兵众虽然很强,但是以天时运数来看,没有什么作为。”高帝验证了他的话,提拔他做光禄大夫,用竹箱盛着孔灵产抬上灵台,让他占候吉凶。赠给孔灵产白羽扇、白几案,说:“您有古人之风,所以赠给您古人的衣服。”当时的人都认为十分荣耀。

    孔珪少年时在学问的涉猎上有很好的声誉,太守王僧虔见到后非常重视,任用他为主簿。后来举为秀才,又升迁为殿中郎。高帝做了骠骑,取他为记室参军,与江淹一齐掌管辞笔。担任尚书左丞,遇到了父亲的丧事离职。和他的哥哥孔仲智回到了他们父亲的山舍居住。孔仲智的妾李氏骄妒无礼,孔珪告诉了太守王敬则把她杀掉。

    永明年间(483~493),历任黄门郎,太子中庶子,廷尉。江东继续使用晋朝时候的张、杜律二十卷,武帝留心法令,多次审讯囚徒,诏令狱官详细地订正旧注。在此以前尚书删定了郎官王植撰写订正的法律,上奏后,删削其中的烦琐有害的条文,采录其中允当合理的部分,吸取张裴的注七百三十一条,杜预的注七百九十一条,或者二家两种解释意义才完备的,又取了一百零七条,他们的注解相同者取了一百零三条,集结为一本书,共一千七百三十二条,为二十卷。孔珪请求交付外界详细校订,挑出其中不合理的地方。诏令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公卿八座参议,考正旧注,有可轻可重的地方,竟陵王萧子良的意见大多使它从轻。其中朝官们议论不能断定的,则按皇上的意见裁决。到了永明九年,孔珪奏表呈上《律文》二十卷,《录序》一卷,又设置了律学助教,依照《五经》的例子,诏令答复依照他的意见执行,事情终于没有落实。转为御史中丞。

    建武初年,他做平西长史、南郡太守。孔珪因为魏朝连续南侵,百姓死伤,便上表陈述了通和的策略,明帝不听从。征调为侍中,没有上任,留在本来的职位上。

    孔珪风韵清疏,喜好文章和吟咏,饮酒七八斗。和他的表兄张融情趣相合,又和琅笽的王思远、庐江的何点、何点的弟弟何胤都很要好,不喜欢世俗事务。居住的宅院里营建了许多山水,在小桌前独自饮酒,别无杂事。门庭以内,杂草不剪。当中有青蛙的叫声,有人问他说:“想做陈蕃吗?”孔珪笑着回答说:“我拿这可以当作两部乐队,何必效法陈蕃!”王晏曾经奏着乐等候他,听到了群蛙乱叫,说:“这叫声很聒人耳朵。”孔珪说:“我听乐队,还不如这。”王晏的脸色非常惭愧。

    永元元年(499),他担任都官尚书,调为太子詹事,加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