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延赤中短篇作品_雷英夫与中共领袖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雷英夫与中共领袖 (第13/17页)

难,做的努力,特别是讲到国家财政收入百分之六十以上都用到了抗美援朝上时,彭德怀有些动容了。周恩来除了客观讲一些实际情况,从始至终没有抱怨一句彭德怀,接着便将彭德怀提出的困难和问题,一项项一条条落实到专人头上,并作出了具体决定或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全部处理完了,他才恳切地望着彭德怀:“老总啊,你看这样解决落实可以吗?”

    彭德怀的火气早消了,点点头:“我代表前方的战士们感谢大家。”

    散会后,雷英夫一回到办公室,便赶紧关照李传、郭英会等周恩来身边的工作人员:“最近大家要注意一下,彭老总在前方遇到一些麻烦,刚发了火,我们不要再惹总理生气,要多注意。”

    可是,周恩来回到办公室,毫无生过气或余怒未消的样子,一切都和往常无异。

    “你的情报不准吧?”有人悄悄问雷英夫。雷英夫说“我参加会亲眼见了还会有错?”接着感叹说“总理大度,宰相肚里能撑船。”

    毛主席论武王伐纣

    毛泽东提倡实事求是,表现在他自己身上有这样一个特点:你知道的事情,了解确切后告诉了他,他会很高兴。你不知道就老实说不知道,他就会尽自己所知讲给你听,讲完了他也很高兴。他最讨厌不知以为知,滔滔不绝又似是而非,如果在他面前有两次这种表演那就该卷铺盖走人了。

    抗美援朝战争中,蒋介石曾向麦克阿瑟建议,派一支国民党部队入朝参战。麦克阿瑟也狂妄地以为,给他五十万国民党军队归他指挥,他就可以在中国大陆同中国共产党重新一决雌雄。这无疑是不懂政治的人才会说出来的胡话,麦克阿瑟被总统杜鲁门撤职也就不足为怪了。

    蒋介石却不会罢手,他通过一些人的“透露”、“宣传”和举动,表明要对大陆大规模地进行空降特务。毛泽东根据密报,判断蒋介石会利用朝鲜战争搞空降,下令建立“反空降特务据点”

    敌人空降特务,不会降在城市村镇,所以“反空降特务据点”都是建立在高山、丛林和荒漠之中。这种地方运输给养困难,使我们在背了抗美援朝等沉重负担的同时,又背了新的包袱。

    总参作战室广泛收集情报之后,经过认真分析,判定这是国民党搞的心理战,雷英夫在长期接触中深感毛泽东是能够听取不同意见的,只要你能说出道理他就能听进去。于是,他写了一份意见,交给毛泽东。

    毛泽东阅后认为“有道理”批示:同意。连同雷英夫的意见一同交给彭德怀酌办。

    彭德怀立刻下了决心,亲笔批给罗瑞卿。

    瑞卿同志(特派安东同志与你面商):

    根据目前情况,反空降特务据点应大大缩减。雷英夫同志意见和主席批示送上,希研究,重新布置。

    彭德怀

    1953年6月9日

    几次接触,毛泽东对雷英夫印象逐渐加深,比较器重。一些政治局会议、政治局常委会、军委会,雷英夫都是被特许参加的。

    一次军委会、雷英夫刚跨进门,毛泽东便面带微笑说:“洛阳才子来了。”

    毛泽东前后给雷英夫写过十几封信,可惜“文化大革命”中都被抄丢了。仅剩的一封影印件似乎也可以看出毛泽东对雷英夫的器重。

    杨成武、雷英夫同志:

    请找一位有政治军事头脑的同志,将此书研究一下,然后写一篇评论,不要长,有一万字左右就可以了。写好后给我一看。又,美国一些战略图书也可用此办法,可与情报部合作。

    毛泽东

    一月三十日

    然而,这位“洛阳才子”与毛泽东谈起自己家乡时,却自称:“不学无术”交了白卷。

    1959年西藏叛乱,达赖喇嘛外逃。平叛结束后,中央军委和中央书记处派黄克诚、张经武、张国华及总参作战部副部长雷英夫到武汉向毛泽东汇报。

    对于西藏问题的大致方针确定后,到了吃饭时间。饭桌上,毛泽东很高兴,给四位同志敬酒。毛泽东当时有些感冒,他有了小病小灾从来不吃药。酒可以治感冒,他干了一杯。

    趁着酒兴,毛泽东论《三国》、评《红楼梦》、讲《西游记》,上下几千年,纵横十万里,听得大家如醉如痴。

    忽然,毛泽东望住雷英夫问:“英夫啊,你是洛阳人,我问你个问题。”

    “主席,我在洛阳上过学,其实我是孟津人。”雷英夫担心可能回答不出有关洛阳的问题。

    “噢,孟津人。”毛泽东随口接上“那我换一个问题问你。武王伐纣时,到孟津几次?每次干些什么事?”

    雷英夫被问住了。他虽然看过《封神演义》,却没读过有关史书。与其讲点道听途说加臆测的话,不如听听老人家的讲述。毛泽东的知识渊博极了,没有他谈不了的话题,而且总是给人启迪。

    “主席,我看过《封神演义》,听过民间传说和唱戏,都七零八碎,也没留心您提的问题。我只有交白卷了,请主席给我们讲讲吧。”

    “洛阳才子回了孟津就交白卷啊?”毛泽东笑问,其余几人也笑望雷英夫。

    “其实我文化程度很低…”雷英夫也笑了。回答不出毛泽东的问题他并不觉得难为情。他常说:谁能跟主席比啊?

    “武王去过两次。”毛泽东左手伸出两根指头,表示肯定地点点头“一次是公元前1029年,这是第一次去。八百诸侯齐聚孟津,商量伐纣,大家基本都同意。武王很能干,想了想,条件不够成熟。首先,商纣内部腐败了,但还没烂透,还不到马上垮台的时候。其次,他的兵力还比较强大。再次,过黄河的准备工作还没搞好。最后,争取人心还需要多做一做。直到要出兵了,伯夷叔齐不是仍然反对,出走了么。所以,武王下决心回去做准备。做哪些准备?有文有武,有精神有物质。要造舆论。统一思想,要搞统一战线,他也是讲究师出有名的。还要广收人才,积聚粮草,打造兵甲,练兵布阵,准备舟船,用两年时间做了充分准备。这样,到了公元前1027年,武王从潼关出兵到孟津,发宣言,搞突然袭击,打歼灭战,瓦解敌军士气,在朝歌南的牧野一仗打败了商纣。你们都是搞军事的,中国历史上这么大的事还是要研究的。”

    当然,毛泽东的原话可以想见要比这里写的生动得多,这里是靠当事人回忆叙述整理出来,记忆也许有失误,而且换成了回忆者的语言,但基本意思还是准确的。

    雷英夫听完了长叹一声:“唉,我这个孟津人实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