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六章女大江健三郎口述自传成为 (第1/4页)
第十六章 女性成为主角的八十年代 ——进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大江作品突然间出现了与此前全然不同的意趣。具体说来,这种变化始自于您在一九八〇年一月《文学界》上发表短篇小说《聪明的“雨树”》。您在这部作品的结构上进行了新的尝试,当时您曾表示,所谓“雨树”、raintree,既是凝缩着死亡与再生意味的宇宙之树,也是现实里生长在某处的树木。而且,还是“那座哺育了自己的小宇宙/村庄的隐喻” 以《吊死在“雨树”上的男人》、《倒立的“雨树”》和《游泳的男人——水中的“雨树”》等为题的五个短篇组合,在整体上集辑为《倾听“雨树”的女人们》这个长篇。作品的舞台设定在因出席研讨会而短期居住的夏威夷,以及府上所在的东京世田谷及其周围地区。另外,被称之为“教授”的作家“我”是诸多场合、变故和事件的旁观者,而主要角色则让位于女性们。这个转换,您是如何进行的呢? 从二十四五岁时起,我就作为短篇小说作家开始了写作工作,然后渐渐将重点转移到长篇小说的写作,其后就一直在写长篇小说,将近四十五岁时发表了《同时代的游戏》,以此对以往的各种要素进行了综合。然而,读者果真接受了这部小说吗?与其说是不满,毋宁说我感到了不安。也是由于这个原因,我想再度回到短篇小说的写作上来。不过,对于从长篇小说回到发表一篇篇独立的短篇小说这种生活上来,我也感觉到了一股说不清楚的不安。如果写长篇小说的话,在一年至两年内,只需要在那篇作品的文体内写作即可,这其中自有一种安定感。不过,好歹我还是写出了一个短篇小说。如此一来,自然会连接着下一个短篇,于是决定以短篇连作的形式写下去。“雨树”连作就是这样产生的。在那过程中,自己觉察到在写此前未曾写过的那种性格的人物。一个有着各种缺点或是易于遭到伤害的那种类型、正在走向灭亡的男性高安卡儿处于作品的中心位置,顺便也写了不断鼓励那个男性,甚至为其付出牺牲的女性。我认为,这样一种女性形象似乎也是自然出现的。 直接的契机,也是因为当时阅读了英国作家马尔科姆·劳里①的作品。当时我四十五岁,他在与我相近的年龄上,因酒精中毒造成的事故而死亡。他的作品也被译介到了日本,就是《火山下》那部长篇小说。在那部作品里,他描绘了深深受到伤害的知识分子男性=任职于墨西哥的外交官,及其恋人=易于伤害自己所爱的男人,只能不断重复这种伤害的女性。最终,男性因此而被野狗扑咬而死,女性则在悲叹中沉沦下去。这部小说原本是我在墨西哥生活期间偶然读到的,我曾怀疑自己是否也患上了酒精依赖症。在感情上我也非常喜欢劳里,尤其是关于“作为人,于存在之根本处怀有深深的悲哀,并生活于这种情感之中”的论述,用劳里的英语来说则是grief的那种感情的重量,被递交到了我的手里。 ——较之于男性的悲哀,我在阅读中却感受到女性这一方的悲叹更为深沉和切实,这或许是因为我身为女性的缘故。出现在这个短篇小说群里的女性,都是相当独立、自由和聪慧的女性。从叙述者“我”的角度看过去,她们既不是妻子也不是恋人。对于她们,虽然“我”保持着谨慎态度,却尽量公正地面对她们。与此同时,也持续着带有几分批判的观察。另外,她们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悲叹,也惨不忍睹地渐次传了过来。可以说在女权运动的潮流越发高涨的时期,也就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刚开始那几年,在旧弊尚存的社会背景下,我正要踏入社会的那个时期,我们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感受到了相当沉重的冲击。高安卡儿带去的那位名叫蓓妮的女性在信函中写下了这么一段话语: 我也读了那篇小说。虽然没有告诉高安,但是我不认为那树木只是一个隐喻,我感到“雨树”存在于现实之中。此外,你在小说里表示自己并没有见过“雨树”可我觉得你应当看见过。夏威夷的夜晚,难道黑得连家门口的树木也看不到吗?高安入住的那家治疗机构里,无论任何地方都没有“雨树”你究竟是以哪家机构为原型的呢?请告诉我“雨树”所在的那家治疗机构。我想坐在“雨树”之下,边听那滴水之声边考虑高安的事情。即便身边坐着精神病女患者,如我一般倾听那“雨树”也没关系。在这个现代世界里,存在着像我们这样的女人。马尔科姆·劳里在日记(未发表)里这样写道:Whatdoyouseek?/Oblivion①。但是,像高安那样从不曾为世间所知的人,也就白白地被遗忘了,这叫做AWARE。这个AWARE,就是grief在日语中的语意,这是高安告诉我的。从此以后,教授,大概只有你和我还会时时记起高安了。 我还记得,从这篇作品开始,以大庭美奈子和津岛佑子为主的那些敏锐的女作家们,就加入到大江作品真正的读者和批评家的行列之中了。 作为小说家,我一直对这两位女作家心怀敬意和亲近感。不过,从不曾亲近到她们,比如说,亲近到类似于大庭美奈子和小岛信夫、津岛佑子和中上健次那样的文学盟友的地步。这是由于我的性格基本上属于内敛型,与熟人和朋友保持距离则是常态,独自过着小说家的生活,不时在外国的大学里略微承担一些教务,从没有同过于新潮的女性接近过。但是,由于我不曾进入恋爱的深部,因而与那些自由独立且具有知识背景的人、幽默诙谐的人、与那样的女性交谈,则一直使我感到愉快。就我个人的感觉而言,倒是觉得遇见过各种各样能够相互深入理解的女性。这样一些人中的若干人便合成在一起,结构为一个典型出现在我的小说里了。 结果,我便认为这个世界还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即便如同美国的大学那样开放的场所,毋宁说,客观存在着近乎顽强的男性社会的骨骼,在此处从事自立性工作的同时,还需要与男性学者们进行合作,充满各种智慧的生活技巧不就成为必须之物了吗?自不待言,不同于这种技巧的其他力量亦然。尽管如此,要在充分表现自己的同时生活下去,这对于任何聪明的女性,都会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印象。一些确实很优秀、很有魅力的女性,也不时会在婚姻生活里露出破绽,虽说也有一些人能够超越这种危机。 某个时候,大家一起长久交谈,那人会经常独自表现出悲哀或是悲叹这种情感。当然,所交谈的不会是那种非常深入的内容,全力专注于这类内容亦为失礼之举。“啊,此人在与我们愉快交谈之侧面,并存着一种只能称之为悲叹的东西。”我曾经常作如此之感想。只要细心阅读,就可以发现在美国、英国和法国的小说中,会不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