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是一枝花_第二則趙州至道無難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則趙州至道無難 (第2/3页)

宜蕙回學校帶信請老師來,要給她做生日。奈奈子小姐是日本人,一句話出口,待要寫日文請柬去時她可急了。郭太太會日文,但不曉得要怎樣用敬語。她先生看她委屈得快要哭了,勉勵她道:“你寫了日文,我來抄好了。”她讀高中的次女進來拿本子,也安慰說:你只寫歡迎兩個字得了。她到底寫了交與宜蕙,寫得像小孩的口氣。宜蕙看她臉上知道緣故,卻問是天熱之故麼?她道:是我哭了。我送宜蕙到巴士站,路上宜蕙讚歎說:真是可愛!這樣寫得一手好文章,也出席國際文化活動的,年輕的人妻,也是人母,這樣熱鬧高興,燒飯炒菜也唱歌的,卻比她女兒還小,還是女兒是大人,安慰她不要哭。還有她的先生也真是好!

    歷史上的英雄豪傑做天下國家的大事,事到其間不容他揀擇做或不做,也是像這位夫人寫日文請柬的不知有多難,滿是委屈;但是隨即又聽見她在餵貓狗、飼火雞,后山與院子裏都是初夏的陽光,都是這家人家的笑語聲。

    五

    第五種因為謙虛,不作揀擇的例。我堂妹來與我商量,她不想在大學讀下去了。堂妹是像張愛玲的天才者,也像張愛玲的可以不靠文憑,現在的學校教育法可真是教人受不了。但是我想了想,還是勸她讀下去。我說你若脫離了,將會孤單。堂妹說我只是放棄了學校的作業,但是仍住在學校裏,過的與同學們一道的生活。我說你不能這樣選擇。

    我說如今有個朱天心寫的“方舟上的日子”與“狼淘沙”能寫得這樣好,是多靠她自己也是高中學生,不然是寫不出來的。還有陳若曦寫得出“尹縣長”,是她在大陸的七八年並沒有虛度。是怎樣狼費與折磨的處境,你但凡明白了就為有益。這明知故犯是謙卑,亦是豁達。人生在天地間本來可選擇的原不多,譬如春夏秋冬就不由你嫌寒憎暑,只要春天或秋天。但是你可使四季都成為好。人的出身就是不由你選擇的。我不要此身要何身?不生今世生何世?你要與大家共死同生。所以我以為你是大學讀下去的好,你可不必要做個優等生。

    堂妹倒是聽信。她辭去后我自己回味明知故犯這句話,不覺淚落,因為想起古來許多英雄。日本明治維新第一功臣西鄉隆盛,因為征韓論與朝議不合,退隱故鄉鹿兒島。當時維新初定局面,日本在新世界的地位尚未開啟,而朝廷新貴已志滿意惰,營私宴安,流于不誠意,于是四方青年志士皆往投西鄉,西鄉為創立私學校于鹿兒島。西鄉是當時日本尚只有他一個大將。私學校的學生要兵諫朝廷,西鄉不能竟阻止,因為舉國的青年志士有這樣的純潔純忠,已在事理的是非與歷史的成敗功罪之上。如此,私學校的學生遂舉兵了,這即是明治十年的西南戰爭。結果是早知道的,西鄉是沒有揀擇,這樁事錯誤了他亦與學生在一道。果然兵敗,他與私學校的學生皆死,還受了賊名。西鄉號南洲,勝海舟弔之曰:

    亡友南洲子,風雲定大是。拂衣故山去,胸襟淡如水。

    悠然事躬耕,嗚呼一高士。只道自居正,焉知紊國紀。

    不圖遭世變,甘受賊名訿。笑擲此頭顱,以附數弟子。

    毀譽皆皮相,熟能察微旨?惟有精靈在,千載存知己。

    西鄉的這就是明知故犯。聽表哥講此詩,一句一句都使我跟宜蕙聽了感歎,生起志氣。西鄉對當時的朝士不肯隨和,他于理不妥協,而于最高的情則不作揀擇。讀到“以附數弟子”,那最高的情也就是最大的理了。詩中又用一個“豈意”、一個“不圖”,有天意在內的事情,皆是變化不可預知,又誰能先來揀擇呢?

    六

    以上是三祖說了一句惟嫌揀擇,便引起了一大篇道理與事例,可是誰知他的兒孫趙州從諗和尚卻又出來一翻呢?他道“纔有言語,是揀擇?是明白?”又說“老僧不在明白裏。”這又是什麼意思呢?

    譬如寫文章。好文章不是寫出作者所已知的東西,而是寫作者他自己到此刻所尚未知的東西,這應當說是先沒有要這樣寫或那樣寫的念頭的了。因為是生出來的。然而也不是沒有該這樣該那樣的揀擇的念頭。不同只在于,凡人是揀擇定了文章的內容與體裁來寫,而聖人是隨寫隨明白起來,隨著寫去而自然生出秩序,它只是這樣的,而意念則是隨著這一節一節生出來的秩序的自覺。但這創造中的秩序的自覺是揀擇的念頭不是呢?趙州是問的這個。

    趙州在這裏提出的是照與用的問題,亦即是知與行的問題。譬如輪的發明,那並非先有原理,原理倒是在后的東西。輪與太極同理,但是輪的發明並非因于太極的啟發。當然太極的發見亦不是因于輪的啟發。是太古我們的祖先開了悟識,這纔能無因由的發明輪。要先有輪的觀念與原理知識去發明輪是不可能的事,但若沒有悟識則絕不能發明輪。若先有了輪的觀念與知識原理,造輪要如此這般造,不可用別的方法造,這就是有揀擇的了。但是歷史上輪的發明經過不如此。悟識未有輪的觀念與原理知識,當然說不上理論指導行動,然則悟識與發明輪又是有什麼關係?這其間的一段,即趙州說的老僧不在明白裏。對于將要出現的造形,不能一口說是不可揀擇便了卻,至少要對之有個護惜之意。

    僧問既不在明白裏,護惜個什麼?趙州云:我亦不知。但這個可以現實來說明。陳若曦的小說《尹縣長》是一部好書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