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章3 (第5/5页)
来写?显见得其中另有道理;当时便不提购物,只谈写信。“你要寻怎样的人替你写信?” “顶好是—罗四姐说:“象七姐你这样的人。”“我肚子里这点墨水,不见得比你多,你写不来信,我也写不来。”七姑奶奶想了一下说:“这样,买东西就不必你亲自去了,要买啥你说了我叫人去办。写信,应春要回来了,我来抓他的差。” “这样也好。” 于是,七姑奶奶把她的管家阿福叫了来,由罗四姐关照;吃的、用的,凡是上海的洋广杂货,在内地都算难得的珍贵之物,以至于阿富不能不找纸笔来开单子。 “多谢管家。”罗四姐取出一张五十两的银票,刚要递过去,便让七姑奶奶拦住了。 “不必。我有折子。” 阿福不肯接,要看主妇的意思。七姑奶奶已猜到她所说的那个取货的折子,必是胡雪岩所送。既然她不肯用,又不愿要别人送,那就不必勉强了。 “好了,随你” 有她这句话,阿福才接了银票去采办。 恰好古应春亦已回家,稍微休息一下,便让七姑奶奶“抓差”为罗四姐写家信。 “这桩差使不大好办。”古应春笑道:“是象测字先生替人写家信,你说一句我写一句呢?还是你把大意告诉我,我写好了给你看,不对再改。” “哪种方便?” “当然是说一句写一句来得方便。” “那末,我们照方便的做。” “好!你请过来。” 到得收房里,古应春铺纸吮笔,先写下一句:“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然后抬眼看着坐在书桌对面的罗四姐。“七姐夫,请你告诉我娘,我在上海身子很好,请她不要记挂。她的肝气病好一点没有?药不可以断。我寄五十两银子给她,吃药的钱不可以省。” “嗯,嗯。”古应春写完了问:“还有。” “还有,托人带去洋广杂物一网篮,亲戚家要分送的,请老人家斟酌。糖食等等,千万不可让阿巧多吃—”“阿巧是什么人?”古应春问。 “是我女儿。” “托什么人带去要不要写?” “不要。” “好。还有呢?” “还有。”罗四姐想了一下说“八月节,我回杭州去看她。”“还有?” “接到信马上给我回信。”罗四姐又说:“这封信要请乌先生写。” “古月胡,还是口天吴?” “不是。是乌鸦的乌。” “喔。还有呢?” “没有了。” 古应春写完念了一遍,罗四姐表示满意,接下来开信封,他问:“怎么写法?” “请问七姐夫,照规矩应该怎么写?” “照规矩,应该写‘敬烦某人吉便带交某某人’下面是‘某某人拜托’。” “光写‘敬烦吉便’可以不可以?” 当然可以。古应春是因为她说不必写明托何人带交,特意再问一遍,以便印证。现在可以断定,她是特意不提胡雪岩的名字。何以如此,就颇耐人寻味了。 罗四姐一直到临走时,才说:“胡大先生,我有一封信,一只网篮,费你的心带到杭州,派人送到我家里。”她将信递了过去。 “好!东西呢?” “在我这里。”七姑奶奶代为答说。 “胡大先生哪天走?” “后天。” “那就不送你了。”罗四姐说。 “不客气,不客气。”胡雪岩问:要带啥回来?”“一时也想不起。” “想起来写信给我。或者告诉七姐。” 等送罗四姐上了车,七姑奶奶一走进来,迫不及待地问她丈夫:“罗四姐信上写点啥?” “原来是应春的大笔!”胡雪岩略显惊异地说:“怪不得看起来字很熟。” “我做了一回测字先生。”古应春说:“不过,我也很奇怪,这样一封信,平淡无奇,她为什么要托我来写。平常替她写家信的人到哪里去了?” “当然有道理在内。”七姑奶奶追问着“你快把信里的话告诉我。” 那封信,古应春能背得出来,背完了说:“有一点,倒是值得推敲的,她不愿意明说,信和网篮是托小爷叔带去的。”“她有没有说,为啥指明回信要托乌先生写?”“没有。” 胡雪岩要问的话,另是一种“她还有个女儿?”他说:“她没有告诉过我。” “今天就是告诉你了。不过是借应春的嘴。” “啊,啊!”古应春省悟了“这就是她故意要托我来写信的道理。” “道理还多呢!”七故奶奶接口“第一,要看小爷叔念不念旧?她娘,小爷叔从前总见过的;如果念旧,就会去看她。”“当然!”胡雪岩说:“我早就想好子,信跟东西亲自送去。过节了,总还要送份礼。” “这样做就对了。”七姑奶奶又说:“小爷叔,她还要试试你,见了她女儿怎么样?” “嗯!”胡雪岩点点头,不置可否。 “还有呢?”古应春这天将这三个字说惯,不自觉地滑了出来。 “指明信要托乌先生写,是怕测字先生说不清楚,写不出来,马马虎虎漏掉了,只有乌先生靠得住。” 胡雪岩觉得她的推断,非常正确,体味了好一会,感叹地说:“这罗四姐的心思真深。” “不光是心思深,还有灵。我说送礼送得轻了得罪人,她说送得重了,也要得罪,而且得罪的不止一个。”七姑奶奶接下来说:“小爷叔,你要不要这个帮手;成功不成功,就看乌先生写信来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