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娘子_第十五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五节 (第3/7页)

你成了‘李铁嘴’了!下下、上上、上上;卦象就是苦尽甘来,越往后越好的样子。”

    “你倒是看看书嘛!到底怎么说?”

    李婆婆拿那本“兰闺清玩”推到蔼如面前。她翻到地方,定睛一看,便浮起了笑容。只见她眼睛睁得大大地,长长的睫毛,不住闪动;淡红的、像菱角样的嘴唇,渐渐绽开;脸上不仅有喜色,更多的是惊异的表情。

    “怎么样?”见此光景,李婆婆更急着要问了。

    “娘!起的这一课,着实有点道理。我念给你听:‘泅上何人识沛公?谁知草末起英雄!帝王卿相非常业,多在鱼盐版筑中。’意思是,不要门缝里张眼,把人看扁了,捞鱼的、晒盐的、做泥水木匠的,也会封侯拜相做皇帝。”

    “那要靠运气。”

    “不是!”蔼如脱口便答“娘,这一课还有两段话,一段是解释:‘愁面笑容开,忧心事可谐;但凭理做去,不必费疑猜’!”

    她念得很慢,所以最后两句,李婆婆字字听清,语语领会,深深点头:“倒是有点道理!可不是吗?‘但凭理做去,不必费疑猜’。还有一段话呢?”

    “还有一段话,也有道理。不过,”蔼如说道:“跟娘不大说得清楚。”

    “你不管!你先念来我听听。”

    于是蔼如照本宣科:“‘断曰:王曾布衣,乃居魁首!仰之弥高,泰山北斗。有德则称,无德则否’。”

    这几句话,李婆婆一句都没有听懂,忍不住问道:“你只说,有点什么道理?”

    蔼如认为这四言六句的断语,完全是说的她自己。王曾何许人?她不知道;“魁首”是不是指状元?她亦不能断定;但着一“乃”字,语气中表示大出一般人的意外,却是很明显的——就好比有人感叹:李蔼如居然成了状元娘子!这口吻是相同的。而她之认为有道理,则在最后两句。

    其实这最后的八个字,也是对她的绝大的安慰与激励。在望海阁那几年的生涯,毕竟是她心头无法弥补平复的创伤。在风尘中打过滚而想挣一顶花轿,固是力争上游;能坐花轿,着红裙,将来还有一副诰封,亦不妨说是福命好;但甫出淤泥,一步登天,轻巧巧得来一个“状元娘子”的衔头,劳动烟台官场,登门称贺,这就太过份了!清夜扪心,未免受之有愧,令人不安。

    此刻,这份不安之心是大大地减少了;因为牙牌数中为她作了最好的宽解。只要自己的仪态、语言、才干,最要紧的是德性像个大家贤媛,又何愧于此衔头?倘或样样不够格,即令皇帝封过,无奈人人心里有此感想:什么状元娘子?哪一点看来都不像。

    这就是“有德则称,无德则否”的道理。蔼如听洪钧为她讲过史记,起自泗上的“沛公”刘邦,早年出言粗鲁,侮慢儒生,十足无赖的行径。等他做了皇帝,从龙之臣,在殿上饮酒争功,喝醉了毫无规矩,乱叫皇帝的名字,甚至拔出剑来在柱上乱砍。后来定了朝仪,方始显出称帝之贵。这虽是叔孙通的一大功劳,而主要的,还是刘邦的度量宽宏,用人不疑,够资格做皇帝之故。倘或望之不似人君,再严格周密的朝仪,亦不能约束那班跋扈的功臣。

    白壁有瑕,到底还是白壁!她在想,如果是那种“烧料”烧得再好,也还是不值钱的东西。这种以有瑕白壁,而瑕不掩瑜的想法,她觉得只可借以自慰,向母亲说破是不相宜的。因此,含含糊糊地不肯再细讲这一课的论断。李婆婆当然不会想到她有那样曲曲折折的心思,只道她在文义的了解上有困难,也就不再往下问了。

    第二天一早,小王妈又来了。一方面是来回报,四百两银子已经凑齐;说是转借来的,利息倒不高,但须写张借据,蔼如毫不考虑地,亲自动笔写下,先交了给她。

    另一方面,小王妈是来帮忙料理长行进京的一切。最要紧的是,一路上找什么人照应,先要商量好。

    “‘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没有个妥当的,我不放心。”小王妈说“我的意思,让阿培送了去。到了京里,请小姐看情形。如果三爷觉得他不成材,叫他回来也可以。”

    “这你不用管了!”蔼如大包大揽地一口答应“我可以作一半主。只要阿培肯上进,包他将来有出息。”

    “有小姐这句话,我就放心了!”小王妈又说“此外还得有个人;我已经叫阿培去约老马了。”

    这正符合李婆婆母女的心意。等阿培将马地保约了来,便由小王妈开口,说知经过,要求他“再辛苦一趟”

    在大家的意料中,马地保必是一诺无辞;谁知面有难色!不过,亦都不疑有他,只以为马地保惮于跋涉;或者他个人有什么不能分身的苦衷。

    蔼如一向不愿强人所难,这一次关系重大,而且委实别无可恃之人,只好破例了“老马,”她用坚持的语气说“你无论如何再帮我们一次忙!”

    这让马地保无法推辞了,苦笑着说:“李姑娘的吩咐,我不能不听。什么时候走,怎么走法?”

    “我娘跟我都晕船,只好起旱。”

    “起早就要早走。”小王妈问马地保“不知道到京里要几天?”

    “先到省城,要三天。过黄河由德州出省,本来一条大路往北,听说景州发大水,路断了,要绕路。我看,起码也要半个月,才到得了京里。”

    “今天七月二十二。”小王妈说“赶在月里动身,可以到京里吃月饼。现在就挑日子吧!”

    这下提醒了蔼如,赶在中秋以前,能与洪钧相聚,人月双圆,多么有趣!因而兴致勃勃地亲自去查皇历,却只有七月二十五是宜于长行的黄道吉日。

    “只有三天的功夫,怕大局促了些!”她踌躇着说。

    “是啊!”李婆婆将出远门看作一件头等大事,必得从容安排,所以也说:“万万来不及。”

    “有什么来不及?”小王妈怕蔼如手头散漫,如果迟迟不走,那四百两银子拉散了,又会不够,因而极力怂恿“收拾行李,我来帮忙。一定要赶在八月半以前到京,才有意思。”

    这句话不但蔼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