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八回八仙布阵炼灵珠孝廉装病 (第3/4页)
恭候各位多时了!”敖闰躬身说道:“在下向各位谢罪。”张果老说道:“敖闰!你何罪之有?”敖广说道:“咱们先到东海龙宫,为众仙压压惊再说!”众仙说道:“好!”这时太上老君骑鹤而来,对八仙说道:“恭喜众仙了!”众仙见太上老君驾到,忙躬身说道:“见过老君!”敖广又说道:“请老君也到东海宫中一坐。”老君哈哈一笑,敖闰说道:“小神恳请老君!” 且说陕西咸阳有个大魏村,村里有个孝廉姓王,原名中孚,字允卿。出生于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幼年时家中财雄乡里,相当富有。王孝廉年少时习文练武,样样精通。16岁时,即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中国北方被游牧民族女真人的王朝“金”国所占领。他于金太宗天汇九年(1132年)参加文官考试,由于得罪了考官没有考中,遂弃文而专致习武,改名德威,字世雄。他武艺高强,于金熙宗天眷初年(1138年)再应武举试,终中甲科。但因当时金人歧视汉人,所以他虽然考中武举,却仅仅被任命为一个很小的官职,负责在当地征收酒税。因其才华出众,又胸怀大志,自感怀才不遇,遂辞官归家,人称王孝廉。此人赤面长须,目长于口,形质魁伟,行为狂放,任气而好侠。曾有人劝他信奉佛教,但他觉得自己与佛无缘。 金海陵王正隆已卯年(1159年),一日天降大雪,天气十分寒冷,王孝廉正同妻子周氏、儿子秋郎在堂前围炉烤火,忽听得门外喊叫:“爷爷求周济,周济!”王孝廉闻听此言甚觉蹊跷,走出门外见是二个乞丐站在门口雪地里。王孝廉见状戏问道:“到底是求爷爷周济,还是爷爷求周济?”乞丐答道:“话不可详,详必深疑。”王孝廉觉得言之有理,便不再问。 当时风大雪紧、雪随风舞,山绝鸟迹、路断人踪,王孝廉见二乞丐只穿一层破棉袄,便起了恻隐之心,于是对二乞丐说道:“那些闲话不提,这般大雪,如何走得?我这门楼侧边有间空房,房内堆有乱草,可以坐卧,二位何不请到里头避一避雪?”二乞丐道:“这般最好。”王孝廉即将空房打开,二乞丐入内住下。王孝廉转回厅堂,使家童玉娃拿了些饭食出来与二乞丐吃。 两日后,天气渐转睛朗,二乞丐告辞要走。王孝廉得知这两个乞丐要走,便让玉娃捧来酒食并说道:“愚下连日有事,少来奉陪。今日闲暇,欲与二位同饮一杯叙叙寒温如何?”二乞丐连声称妙。王孝廉即叫玉娃摆下杯筷,二乞丐也不谦让,竟独自吃喝了起来,顷刻间连饮两壶。王孝廉又叫玉娃添酒上来。 在二乞丐豪饮之际,王孝廉问道:“二位难友姓甚名谁?平生会做些甚么生意?”一乞丐答道:“咱二人并不会做啥,他叫金重,我叫无心昌。”王孝廉道:“我意与二位凑点资本,做点小生意岂不强于乞讨,未知二位意下如何?”金重听罢忙摆摆手说道:“不妙不妙,我平生散淡惯了,不能做此绊手绊脚之事。”王孝廉见金重如此说,于是又问无心昌道:“金兄既不能做此小生意以过日时,不知吴兄肯作否?”无心昌道:“我就更散淡了。曾闻家鸡有食则汤锅近,野鹤无粮则任高飞。若向蝇头求微利,此身怎能得逍遥?” 王孝廉叹道:“闻二位之言,足见高风亮节。然而如今世道重的是衣冠,喜的是银钱,若二位这样清淡,世人怎能理解?”无心昌道:“我等不求世人理解。若欲求世人理解,自是不会这般乞讨。”王孝廉听他如此说,便不再言语,命玉娃收拾杯盘,自己回房内去了。 王孝廉回房思量二乞丐所言,越想越觉得二乞丐出言不凡。 到了次日,二乞丐起身告辞,王孝廉送出村外,深感恋恋不舍,于是又往前送了几步。正走着猛见一座桥梁挡路,王孝廉暗想村之前后原无桥梁,回头望大魏村却看不见了,甚觉奇怪。 王孝廉正在疑惑之际,忽听无心昌喊道:“孝廉公快来。”王孝廉再回头看时,却见二人坐在桥头,金重拍手歌道: 钱财聚复散,衣冠终久坏。 怎如我二人,置身于世外。 不欠国家粮,不少儿女债。 不说好和歹,不言兴和败。 不与世俗交,免得惹人怪。 一件破棉袄,年年身上带, 烂了又重补,洗净太阳晒, 白日遮身体,晚来当铺盖, 不怕贼来偷,也无小人爱。 常存凌云志,一心游上界。 若人知我意,必要低头拜。 我有无穷理,使他千年在。 惜乎人不识,以恩反为害。 王孝廉趋步上桥,无心昌说道:“孝廉远送,当酬一酒。”说罢,即于袖中取出一小锡壶,上盖一酒杯。无心昌又将酒杯取下,斟满酒递与王孝廉,孝廉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竟连饮三杯,而后醉倒在桥上。王孝廉正欲昏昏睡去,却见金钟和无心昌匆匆离去,王孝廉忙起身追赶。就听金重在前面边走边唱道: 请君听我言,相会自有缘。 君若识我理,欲见却不难。 后会自有期,记住两个三。 仍从离处遇,桥边了万缘。 王孝廉边追赶边听他唱,一不小心被绊了一脚,仰面摔倒。他猛然惊醒,睁眼看时,却见自己卧在家中书房内,儿子秋郎站立在侧边。王孝廉咳嗽了一声,秋郎听见喊道:“爹爹醒来了,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