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_章一百七十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一百七十 (第8/14页)

务声利,独澹漠自甘,不事征逐。崇祯十六年成进士。归益研经籍,缊袍粝食,萧然一室。京师陷,福王立南都,诸进士悉授官,淳耀独不赴选。及南都亡,嘉定亦破。忾然太息,偕弟渊耀入僧舍,将自尽。僧曰:“公未服官,可无死。”淳耀曰:“城亡与亡,岂以出处贰心。”乃索笔书曰:“弘光元年七月二十四日,进士黄淳耀自裁于城西僧舍。呜呼!进不能宣力王朝,退不能洁身自隐,读书寡益,学道无成,耿耿不寐,此心而已。”遂与渊耀相对缢死,年四十有一。

    淳耀弱冠即著《自监录》、《知过录》,有志圣贤之学。后为日历,昼之所为,夜必书之。凡语言得失,念虑纯杂,无不备识,用自省改。晚而充养和粹,造诣益深。所作诗古文,悉轨先正,卓然名家。有《陶庵集》十五卷。其门人私谥之曰贞文。渊耀,字伟恭,诸生,好学敦行如其兄。

    部分译文

    范祖干,字景先,金华人,太祖攻下婺州后,与叶仪一同奉召,祖干以《大学》进呈太祖。太祖问治国之道以何者为先,祖干回答:“不出此书。”又进一步解释说:帝王治国之道,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必须对上下四方都要公平正直,使万物各得其所,然后才谈得上治理。太祖说:“圣人治国之道,为万世准绳。我自起兵以来,如果不是号令统一,赏罚分明,何能令人口服心服,以武功平定祸乱,以文治达到太平,均是治国之道。”于是命叶仪与范祖干同为咨议。祖干为了奉养父母,辞归故里,父母皆过八旬而寿终,家贫不能安葬,乡里为之办理丧事,当地官府将此情形上报,朝廷为祖干立“纯孝坊”以表彰,学者因此称祖干为“孝纯先生”

    叶仪,字景翰,金华人,是许谦的弟子。许谦教导他说“:学者必以五性人伦为本,以开发心术、变化气质为先。”仪早晚均以此来告诫鞭策自己,探究其中深意。不久,他收徒讲学,士人争相拜他为师。他对弟子们说:“圣贤的言行,尽在于《六经》、《四书》之中,其言简义深。近代先儒的言论都是如此。通过他们的言词来探求其思想,慢慢体会,久而久之必有所得,切不可先立自己的主张,妄自评论是非。”太祖攻克婺州,召见叶仪,授为咨议。仪以年老多病为由,力辞其职。不久,知府王宗显聘仪及宋濂为《五经》师,但时间不久,他便辞归故里,隐居养亲。其著作有《南阳杂稿》。吴沉认为此书见识精微,道理明白,一丝不苟。叶仪安贫乐道,至终不变。其门人著名者有金华的何寿朋。

    谢应芳,字子兰,武进人。自幼好学,潜心研究性理,以道义、名节自励。元至正初年,隐居于白鹤溪上。建有一栋小屋,门楣上写着“龟巢”二字,世人因以为号。本郡请他教导子弟,其教学先注重实质然后再讲文采,学生皆遵循他的教导。应芳痛恨异端邪说扰乱人们视听,曾辑录圣贤格言及古今明鉴,合为《辨惑编》一书。有人荐举他为“三衢书院”山长,他不肯。元末,天下兵起,应芳至吴地避难,吴人争相聘请他去教导子弟。

    若干年后江南平定,他才返回家乡,这时已年过七十。他迁居芳茂山,虽家徒四壁,却安逸自得。官府强行起用他修撰郡志,虽年事已高,但仍勉力治学。达官纟晋绅凡经过本郡者,都要去拜望他,应芳身着粗衣接待来客。平时谈论的也是关于教育、民情等,教人行善之志始终不减。其诗文高雅,含义深远。而他自认为心得最多的是在理学方面。享年九十七岁。

    汪克宽,字德一,祁门人。十岁时,父亲教他学习双峰饶鲁的著作,能即刻有所领悟。读《四书》能自己断句,日夜学习,其刻苦专心的程度是别的儿童所难以比拟的。后随父亲到浮梁,向吴仲迂求教,求学之心更切。元泰定中(1326),乡试中举,而会试落第。他愤愤不平地抛弃科举而致力于经学。研究《春秋》以南宋胡安国的《春秋传》为主,广泛参照其他各家之说,荟萃成书,名为《春秋经传附录纂疏》。关于《易》的研究,有《程朱传义音考》。关于《诗》的著作有《集传音义会通》。关于《礼》的著作有《礼经补逸》。关于《纲目》有《凡例考异》。捧着经书从各地前来求教的人甚多。至正年间,蕲州、黄州兵至,克宽的房舍财产尽被焚掠,常常无米下锅,而他却满不在乎。

    洪武初年,克宽被招聘至京师,参加《元史》的编修。书成后,朝廷授他官职,他以年老多病辞谢,太祖赐他银币送归故里。洪武五年(1372)冬去世,享年六十九岁。

    梁寅,字孟敬,新喻人。祖先世代务农,家境贫寒。寅完全靠自学,精通《五经》和诸子百家。多次应考不中,便放弃科举之道。集庆路招聘他为儒学训导,任职二年,因父母年老,辞归供养。第二年,各地反元起义蜂起,梁寅隐居,以教授子弟为业。

    太祖平定四方后,诏征天下名儒编修礼乐,寅应征,这时他已六十多岁。当时朝廷将礼、律、制度分立三局,寅在礼局。由于议论精当,受到其他儒士的推崇。全书编成,朝廷赐予金银彩帛,授以官职。梁寅以自己年老有病辞谢,回到家乡,住在石门山,四方学士登门求学,称他“梁五经”,又称“石门先生”有邻县子弟初次任官,前来倾听梁寅的教诲。寅告诉他“:清、慎、勤是做官的三字符。”问他关于天法王道的要义,寅微笑道:“言语讲忠信,行为重踏实,这就是天德;不贪财、不害民,这就是王道。”这人回来说“:梁子所言平常得很。”后来此人因言行不检点而身败名裂。这时才有所醒悟地对人说“:我不敢再去见石门先生。”梁寅享年八十二岁。

    赵汸,字子常,休宁人。天资过人。拜师求学之初,读朱子注释的《四书》,有许多疑问不能解决,便通读朱子的全部著作。他听说九江黄泽的学问道德都好,即去与之交游。黄泽治学以自思自悟为主,采用启发式方法教育他人。赵汸一再登门拜访,从泽那里得到对《六经》疑难问题千余条的解释后才回归。不久,又在那里留住了两年,得到黄泽口授六十四卦的大义与学习《春秋》的要领。以后又与临川虞集交游,从虞集那里得知吴澄之学,回家乡筑“东山精舍”,专门读书著述。他每天鸡鸣即起,静心默坐。从此以后,其学问造诣日趋精深,诸经无不贯通,尤精于《春秋》。他最初送给黄泽看的著作为《春秋师说》三卷,后来扩充为《春秋集传》十五卷。《礼记》经解中“属辞比事《春秋》教”一语,汸据此又著《春秋属辞》八篇。凡学《春秋》者,必先查考《左传》所载事实。西晋杜预、北宋陈傅良都是这样,有所收获。汸认为他们各有不足,于是又著《左氏补注》十卷。当时正值元末,义军蜂起,汸在战乱中颠沛流离,但读书做学问的事却从未懈怠。

    太祖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