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_章六十四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章六十四 (第16/16页)

岩子墩到开平卫南的宋家营,东西一百多里,南北一百八十里。

    开垦田地三万九千多亩。

    到真定将治理滹沱附近的田地,御史王之栋说:“滹沱不是用人力可以治理的,白白地耗费钱财烦劳百姓。”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想要治罪于各建议的人。

    申时行说:“开垦田地来兴利被叫做祸害百姓,其主张实在是乖舛。

    考察提出这种说法,其原因有二。

    北方的百姓游手好闲,畏惧于劳作,水田有耕种的辛劳,手掌和脚底有生茧子的痛苦,这是不便利之一。

    有权势有能力的人家侵占太多,不打算耕作,坐收芦苇薪刍的利益;假若开垦成为水田,归于产业户,隶属于主管部门,那么,自己的利益就完全丧失,这是不便利之二。

    然而,用国家大的计策与其相比,不便利的地方小,而便利的地方大。

    只是要斟酌地势,体察人心,沙碱之地不必全部开垦,黍麦不必改种,应当使用的役夫,必须由官府招募,不违逆民情,不丧失地利,纔是图谋国家长久的办法啊。”于是,徐贞明得以无罪,而开垦水田的事最终停止。

    巡抚都御史梁问孟修筑横城堡边界城墙,担心宁夏有黄河造成的灾害,请求在西岔河筑堤,防止河水柬流。

    依从他的主张。

    十九年,尚宝丞周弘檎说:“宁夏黄河东有汉、秦二坝,请求依照黄河西岸汉、唐用石头修筑堤坝,在水渠外疏通大渠一道,往北到达鸳鸯各湖。”诏令许可。

    万历二十三年,黄河、淮河泛滥,淮安、扬州困于水灾。

    议论的人多请求开通高家堰来分流淮水。

    宝应知县陈烟担任御史,担心高堰开通以后,危害百姓生产和盐场,请求从兴化、盐城向东,疏通白涂河、石醚口、廖家港成为几条河道,分成几道流到大海;然后从下游往上游,疏通清水、子婴二沟,并且多处开通瓜、仪闸口来排放河水。

    给事中祝世禄也说:“议论此事的人想开放淮水从广阳、射阳二湖流入大海。

    广阳湖宽只有八里,射阳湖宽只有二十五丈,名为湖泊,实为河流。

    并且距离海边三百里,迂回曲折水浅狭窄,高、宝七州县的河水只有这一条水路来疏散它,又追使淮水注入其中,田地房舍盐场,一定不能幸免于灾。

    广阳湖束边有大湖,面积六十里,其湖北口有旧运河,从官荡到盐城石硅口,通到海边祇有五十三里。

    这是导引淮水流入大海的一条便利之道。”下交工部及河漕官吏商议,都抵制不能施行。

    随后,总河尚书杨一魁说:“黄河水倒灌,正是因为入海口被堵塞。

    分流黄河工程完成,则石硅口、廖家港、白驹场入海口,金湾、芒稻各河道,应当赶快开通冲刷。”于是,命令依照他的主张施行治理。

    万历三十年,保定巡抚都御史汪应蛟说:“易水可以灌溉金台,滹水可以灌溉恒山,溏水可以灌溉中山,滏水可以灌溉襄国,漳水可以灌溉邺下,而瀛海正对着众河流下游,所以别号河中,比照长江南边的水乡没有不同。

    至于山下面的泉水,地里面的泉水,到处都有,应当在各处修筑堤坝建立闸门,疏通水渠修筑堤防,地势高的泉水自然地灌注,低下的泉水就用水车提升上来。

    采用南方水田蓄水种稻的方法,六郡之内,得到水田数万顷,京郊百姓从此富饶,永久没有旱滂之灾。

    即使不幸靠近河边有阻塞,也可以改收银钱,在北方买入粮食。

    这是国家无穷的利益。”回复许可。

    汪应蛟就在天津葛沽、何家圈、双沟、白塘,命令海防驻军开荒耕种,每人给予田地四亩,共种五千多亩,其中水稻二千亩,收获很多,于是上奏说:“开垦土地七千顷,每年可以获得谷子二百多万石,这是施行就有成效的办法。

    ’这年,真定知府郭勉疏浚大鸣、小呜泉水四十多个洞xue,灌溉田地上千顷。

    邢台达活、野狐二泉水流来合成为牛尾河,百泉流来成为澧河,修建二十一座闸门和二处堤防,灌溉田地五百多顷。

    天启元年,御史左光斗采用汪应蛟的办法,恢复天津屯田,让通判卢观象管理屯田水利。

    第二年,巡按御史张慎言说:“从枝河向西,静海、兴济之间,有上万顷肥沃土壤。

    河的束边,尚有盐水沽等处是肥沃的田地,可惜全都荒废。

    现在,卢观象开垦寇家口以南田地三千多亩,沟洫芦塘的方法,种植疏浚的方法,全都详尽而有法度,人们还畏惧什么而不去做呢?大略闳挖种植的方法有五种。

    一是官府种植。

    是说耕牛、种子、器具、耕作、出钱招募全都出于官府,而官府也全部获取其田地的收入。

    二是租地种植。

    是说百姓愿意开垦而没有能力,其中耕牛、种子、器具依赖于官府供给,等到收获粮食的时候,官府收取其收入的十分之四。

    三是百姓种植。

    是说租地耕种有能力的人,自己承担开垦若干土地,等到开垦的荒地已经成为熟地,比较几年之中的收成把它作为正常年的收入,收取十分之一的赋税。

    四是军队种植。

    就是让海防驻军耕种葛沽的田地,每人耕种四亩,收取二石赋税,因为有行军粮饷和每月口粮,所以收取赋税很重。

    五是屯田耕种。

    祖先卫军有屯田,有的五十亩,有的一百亩。

    卫军开荒耕种的田地,每年收入的十分之七交于官府,就把所收入的粮食作为军队每年开支之用。

    这是建国初期军队耕种的最好制度。

    四种方法已经施行,只有屯田耕种则因今天兵与军分离,因此屯田仅仅保留其名称。

    应当选择各卫的屯余兵士,开垦津门的肥沃土地,依照官府种植的方法施行耕种。”奏章下发主管部门,命令太仆卿董应举管理天津到山海的屯田,经营几年,开垦田地十八万亩,积蓄粮食不计其数。

    塞祯二年,兵部侍郎申用懋说:“永平滦河各水流,连绵宽阔平缓,可以疏通渠道来防止干旱和水滂。

    山坡空闲之地,有利于种植。

    应当命令主管官吏察看地形考察水源,为百姓办理有利的事。”依从他的提议。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