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_章一百七十六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一百七十六 (第5/8页)

年,御史刘熙祚、给事中姜埰交章言溥砥行博闻,所纂述经史,有功圣学,宜取备乙夜观。帝御经筵,问及二人,延儒对曰:“读书好秀才。”帝曰:“溥已卒,采小臣,言官何为荐之?”延儒曰:“二人好读书,能文章,言官为举子时读其文,又以其用未竟,故惜之耳。”帝曰:“亦未免偏。”延儒言:“诚如圣谕,溥与黄道周皆偏,因善读书,以故惜之者众。”帝颔之,遂有诏征溥遗书,而道周亦复官。有司先后录上三千余卷,帝悉留览。

    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卒时,年止四十。

    采,字受先,与溥善。溥性宽,泛交博爱。采特严毅,喜甄别可否,人有过,尝面叱之。知临川,摧强扶弱,声大起。移疾归,士民泣送载道。知州刘士斗、钱肃乐严重之,以jianian蠹询采,片纸报,咸置之法。福王时,起礼部主事,进员外郎,乞假去。南都失守,jianian人素衔采者,群击之死,复用大锥乱刺之。已而苏,避之邻邑,又三年卒。

    部分译文

    李维桢,字本宁,京山人。父李裕曾任福建布政使。维桢于隆庆二年(1568)进士及第,由庶吉士授编修。万历时,参与修纂《穆宗实录》,书成后进为修撰。出任陕西右参议,升提学副使。维桢在京外做官三十年。

    天启初年,以布政使之职居家赋闲,这时已年过七十。朝廷决议起用年老旧臣,因召维桢为南京太仆寺卿,随即改为太常寺卿,维桢闻知谏官对他有些议论,故辞谢不去就职。此时正要修《神宗实录》,给事中薛大中特上疏举荐他,但未任用。天启四年(1624)四月,太常寺卿董其昌又举荐他,这才召为南京礼部右侍郎,刚三个月又晋升为南京礼部尚书。维桢原是起用参与修《实录》的,史馆中的人怕他摆老资格压制他们,故再升官职。维桢考虑自己年衰,于五年(1625)正月极力奏请辞官归家。六年,在家中去世,终年八十岁。崇祯时,赠太子太保。

    维桢二十岁起就做官,博闻强记,与同馆的许国齐名。馆中人流传说“:记不得,问老许;做不得,问小李。”维桢为人,乐观豁达,交结各样人物。其文章弘大有才气,海内外来求他文章的人无日不有。他尽量满足别人的要求。其文章铭刻于碑石上,或雕板付印,传至各地。其门人招富商大贾,受取其金钱,代为请求,维桢也孜孜不倦地为他们撰写,名声日高,传四十年不衰。然而多是应酬文章,格调不高。

    郝敬,字仲舆,与李维桢同乡,也是京山人。父郝承健,曾做过肃宁知县。敬年幼就有神童之称,为人放纵不羁,曾因杀人而坐过牢狱。李维桢与他父亲是挚友,救他出狱,聘于家中教馆。从这时起,他才专心专意地读书。万历十七年(1589)中进士,历任缙云、永嘉两县知县,均有政绩,为人们称赞。朝廷征他为礼科给事中,他却请假回家去侍奉双亲,许久以后才起任为户科给事中。

    山东税监陈增,贪横无忌,为益都知县吴宗尧弹劾。但皇帝并未惩戒陈增。郝敬上书说:“开矿不停止,则陛下明令的圣旨不过是愚弄臣民的一纸空文。请先停止开矿,然后以宗尧所奏,令抚按勘察核实,惩处陈增不法之罪。”皇帝未采纳他的意见。不久,山东巡抚尹应元也上书严厉弹劾陈增的罪行。皇帝大怒,斥责应元,将宗尧削官为民。郝敬再次上书说“:陛下对陈增一事的处理,甚失人心。”皇帝又怒,取消郝敬一年的俸禄。朝廷遣宦官高肕到京口征税,遣暨禄到仪真征税,郝敬又极力谏止。过去宗尧弹劾陈增,陈增怀恨于心,诬告宗尧有贪污行为,株连到青州一府官吏,还涉及商民吴时奉等,请求没收他们的财产,神宗立即批准。郝敬又竭力斥责陈增,要求尽快取消陈增的请求。这意见还是未被采纳。后郝敬因事而贬为江阴知县。郝敬认为,贪污之风不制止,群众的舆论是不会放过的。他见朝廷不能听取意见,便上书弹劾自己,辞官归家,闭门著书立说。崇祯十二年(1639)逝世。

    徐渭,字文长,山阴人。十余岁就仿扬雄《解嘲》做《释毁》,长大后拜同乡季本为师。诸在学为生员时就已负盛名。总督胡宗宪招聘为幕府,与歙县余寅、鄞县沈明臣同管书记。宗宪得到一只白鹿,准备献给朝廷,令徐渭起草奏表,与其他幕僚起草的奏表一并寄给与他相好的学士,请他从中择其优者上报朝廷。学士以渭所拟的表文进呈,世宗大喜,特别宠爱宗宪,宗宪也更加器重徐渭。总督府戒备森严,将吏们低头出入,而渭却头顶角巾,身穿布衣,一付平民打扮,与总督府中的人长揖交谈。幕府有急事,夜深敞开督府大门等他来商议。如果渭喝醉了未来,宗宪派人去好好照顾。

    徐渭熟悉兵法,好用奇计。宗宪擒获海寇徐海和王直,都是渭参与谋划的。渭借宗宪之势,颇为骄横。后宗宪下狱,渭惧祸,得疯狂病,用大锥刺耳,深至数寸。又用椎击碎肾囊,都没死。随后杀其后妻,官府依法将其打入死牢,同乡张元忭极力救他出狱。他游历金陵,到达宣、辽,考察了诸边寨要地。与李成梁诸子十分友好。入京师,在元忭家做客,元忭要他讲述礼法,渭不遵从,含怒而去。后来元忭去世,渭身着白衣去祭吊,抚棺恸哭,却不说他是谁。

    渭天资超人,诗文高出同辈。善写草书,工于绘画花草竹石,曾自称“:我是书法第一,其次是诗,再次是文章,最后才是画。”嘉靖时期,王世贞、李攀龙创立“七子社”,谢榛因是一介平民而被排斥。渭对于达官贵人压迫平民非常义愤,誓不与王、李等为伍。后二十年,公安袁宏道漫游越中,得到渭诗文残稿,给祭酒陶望龄看,都大加赞赏,刻印成集,流传于世。

    屠隆,字长卿,鄞县人。才智异于常人,曾向同乡沈明臣学诗,下笔数千言。族人屠大山、同乡张时彻正是贵官,隆受到他们的夸赞,名扬远近。万历五年(1577)中进士,授颍上知县,后调青浦知县。他时常招名士饮酒赋诗。曾游览九峰、三泖等地,以“仙令”自称,然从不耽误官府公事,士民都爱戴他。后升礼部主事。

    西宁侯宋世恩把屠隆视为自己的兄长,二人交往甚好。刑部主事俞显卿,为人险恶,曾受到隆的斥责,怀恨在心,诬蔑隆与世恩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