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一百三十一 (第8/10页)
禁止。邹元标上疏辩论请求辞职,皇帝已经安慰挽留,郭允厚又上疏弹劾,语言尤其荒谬没有根据。而魏忠贤刚刚大权独揽,传旨说宋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讲学,将要严加谴责。叶向高极力辩解,并且乞求一起辞职,这才下了道温和的诏书,郭兴治和郭允厚又交相上疏大力攻击,郭兴治竟然把他们比作山东的“妖贼”邹元标更加坚定地接连上疏请求离职,下诏加赠太子太保,乘驿车回家。闭门谢客,进呈《老臣请去国情深疏》,一一陈述军国大计,而规劝皇帝节制欲望,人们争相传诵。天启四年(1624)死在家里。第二年,御史张讷请求拆毁天下的讲坛,极力诋毁邹元标,魏忠贤于是假传圣旨剥夺他的官籍。崇祯初年,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谥号“忠介” 孙慎行,字闻斯,江苏武进人。年轻时听到外祖父唐顺之的绪论,就十分喜好读书。万历二十三年(1595),考中进士第三名,授职编修,积官至左庶子。几次请假定居乡里,闭门绝交,精心钻研理学。有人求见,都不接纳,有人向他询问政事,他也不回答。 万历四十一年(1613)五月从少詹事提拔为礼部右侍郎,代理本部事务。正在这时,城郊祖庙大规模宴享各礼节,皇帝有二十多年没有亲自主持,东宫太子停止讲读已有八个年头,皇帝长孙九岁了还没有请外面的老师,瑞王二十三岁尚未成婚,楚王同族的人禁锢很久没有释放,代王废除大儿子立小儿子,好久都不更正,臣子的奏章上疏全部扣留禁中,福王府庄田超过四万顷。针对上述情况,孙慎行痛切进谏。此后,考虑到东宫太子开讲,皇帝孙子请老师,关系到宗庙社稷的安危,上疏多达七八次。代王废除长子朱鼎渭,立爱子朱鼎莎,李廷机当侍郎的时候主持这事,这以后,大臣们上疏一百多道争论,皇帝都不省悟。孙慎行多次上疏力争,才得以改正。楚王族人打死巡抚赵可怀,为首的六个人处以死刑,又将朱英女蕉等二十三人囚禁在监牢里面,将朱蕴钫等二十三人关押在很远的地方。孙慎行极力辩白他们并非谋反,各人因此得以释放。皇太子虽已确立,福王还滞留京城,需要四万顷庄田才离开,势利小人多暗中侦察。朝臣请求让福王回王国的人越多,皇帝就越推迟他的行期。孙慎行上疏十几次,都不见省悟。最后,贵妃又请皇帝挽留福王庆贺太后七十年的寿辰,大家的议论更加纷扬。孙慎行于是联合文武大臣跪在宫殿前极力请求,大学士叶向高也竭力争辩。皇帝不得已,答应明年阴历三月让他回王国,大家的情绪才安定下来。 韩敬议论科举考试,孙慎行准备废黜韩敬。他在家乡居住时一向在东林讲学,韩敬的同党很忌恨他。正好吏部侍郎空缺,朝廷议论让李志改任吏部左侍郎,孙慎行为右侍郎,任命都还没有下达。御史过廷训于是说李志未到任,何必再推举孙慎行,给事中亓诗教附和他。孙慎行于是四次上疏请求回家,到城外等候命令,皇帝于是同意了。不久考核京官,御史韩浚等人因为催促福王回国,认为孙慎行求取功名,把他的名字写进纠察过失的上疏中,皇帝清楚他无罪,孙慎行幸免于难。 熹宗即位,征召授官礼部尚书。当初,光宗皇帝病情加重,鸿胪寺丞李可灼进献红铅药丸,不久皇帝驾崩,朝廷大臣轮流上书弹劾他。大学士方从哲草拟圣旨让他称病回家,赠送给他金币。天启二年(1622)四月,孙慎行回到朝廷,上疏说: “先皇帝死得这么快,虽然说有旧病,实际上是治病的人用药不慎重。读官府的报纸,得知李可灼的红丸是首辅方从哲进献的。李可灼不是宫内太医,红丸不知道是什么药,却竟敢那么快地进献给皇帝。往昔许悼公喝太子药而死,太子就自杀了,《春秋》还记载为弑君。然而方从哲应该如何处置?快点拿剑自杀向先皇帝谢罪,是上等行为;关了门躺在草席上,等候司法部门处理,是次等行为。他却竟敢如此凶狠不加任何考虑。等到满朝大臣一起攻击李可灼时,方从哲只是命令他回家休整,难道不是因为自己举荐了李可灼,恐怕跟他一起受处分吗?我以为方从哲纵然不是有心弑君,却造成了弑君的事实;想要洗刷弑君的罪名,难逃弑君的事实。《实录》中如果想要替君父避讳,不得不直接写上方从哲连续进献二颗药丸,皇帝片刻驾崩,恐怕到了后代,要想真相大白于天下,是不能够了。 “然而方从哲的罪行实在不止于此。首先有皇贵妃想立为皇后的事情。自古以来没有皇帝一死就立皇后的。倘若不是礼官上疏,言路极坚持,岂不是要嫁祸于国家吗!其次有谥号皇祖为恭皇帝的事情。遍考晋、隋、周、宋各朝,凡是末代亡国的君主都谥号为“恭”,方从哲却将它加在我朝皇祖的头上,难道真是不学无术,实际是在诅咒我国已经快要亡国了,其居心何在?最后有选侍垂帘听政的事情。刘逊、李进忠这二个些微小臣,何至于如此大胆,口出狂言。或以为二小臣早就把黄金宝物送到方从哲家,如果不是九卿、台谏极力请求移宫,选侍一旦得志,陛下将无立足之地。听说那时方从哲迟迟不肯进奏,科臣催促他,他却说迟几天没关系。放任太监肆意嚣张,忍心看着皇上不安,做大臣的应该像这样无动于衷么? “我在礼部说有关礼的事情。他罪恶滔天,毫无生路可言。至于其他督战误国,欺上徇私,纵情声色,践踏国法,冒犯天下名义,酿成国家灾害的罪行,我不能一一列举。陛下应立即声讨这贼臣,以雪不共戴天之仇。不要问身旁的人,身旁的人都是方从哲巴结好了的。不要拘禁忌讳的人,那些人都是方从哲布置好了的。请求皇上立即诛杀李可灼,以泄神人之共愤。” 当时全国都痛恨方从哲,孙慎行的言论虽过于尖刻,然而大家都认为他说得对。看到身边亲侍多为方从哲说话,皇帝于是说:“方从哲一向忠诚小心,李可灼进药本是先皇帝的意思。你的话虽出于忠诚爱护,事情却是传闻。连同进封、移宫等事情,当天九卿、台谏官亲眼看到的,当据实上报,用以释解大家的疑虑。”于是方从哲上疏辩解。刑部尚书黄克缵偏袒方从哲,也为他曲意辩解。孙慎行又上疏驳斥,说:“此前过于相信李可灼,罪在轻视进药;此后曲意庇护李可灼,罪在不声讨盗贼。二者都不能开脱弑君的罪名。方从哲说移宫有真凭实据,但各臣的请求是在初二,方从哲的请求是在初五。那时奏章上疏送到乾清宫不送到慈宁宫已有三天,国家大事几乎中断,不是其他辅臣调查获悉,与朝臣极力请求,其危害真是一言难尽啊!臣恭敬拜读皇帝的诏书,其中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