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_章一百八十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章一百八十七 (第9/9页)

便升官一级,直至太医院使,赐赏甚厚。帝每次出行,必使杰扈从。帝欲南行,杰劝阻道“:圣体欠安,不宜远行。”帝怒,令左右将杰扶出去。圣驾还京师,在清江浦钓鱼落水而得病。到临清急派人去召杰来治病。杰赶到时,病已加重,扈送到通州。这时江彬掌握兵权在皇帝左右,怕帝晏驾使自己得祸,极力请皇帝去宣府。杰为之担忧,对侍臣说:“病很重,只可还京师。倘若去宣府发生不幸,我们将死无葬身之地。”近侍害怕了,百方劝帝,才还京师。刚到京便驾崩,江彬被诛,中外晏然无事,有赖吴杰之力。杰不久隐退。

    许绅,北京人。嘉清初在御药房任职,为世宗所重视,调任太医院使,加工部尚书衔,管理太医院事。嘉靖二十年(1541),宫女杨金英等谋叛,用帛勒杀世宗,气已绝,绅忙调大剂量药抢救,辰时下药,未时勿出声,去紫血数升,能讲话了,又服数剂而愈。帝非常感谢许绅,加官为太子太保、礼部尚书,赏赐甚厚。不久,绅得病,对人说:“我的病治不好了,从前宫廷发生变故,我自己认为若对皇上治疗无效,必有杀身之祸,因此受惊,这不是医药所能治得好的。”不久病卒。赐谥恭僖,封其一子为官。明代医生做官最大者只许绅一人。

    凌云,字汉章,浙江归安人。曾为生员,后弃学而北游泰山。在古庙前遇病人,已生命垂危,云嗟叹良久。一道人忽然问他“:你想使他活吗?”云答“:自然!”道人在病人左股上用针治疗,病人立即苏醒。道人说:“此人毒气侵入内脏,而不是死,毒散自然活了。”因授云针疗法,治病无不有效。

    同里人患咳嗽病,绝食五日,为他看病的医生都是下补药,而咳嗽得更厉害。云曰“:这是寒湿所积成疾,针灸头顶xue位,他必晕过去,过些时会醒过来。”命四人抓住病人头发,勿使他倾侧,进行针灸,果晕过去,家人皆哭,而云谈笑自如。过一会儿病人复苏过来,再加补药,才拔出针。病人吐出差不多一斗痰,病愈。

    有男子病后吐舌头,云之兄也懂医术,对云说:“此人病后近女色太早。舌者心之留,肾水竭不能制心火,病在阴虚。其xue位在右股太阳,应以阳攻阴。”云同意这看法,按照其兄所说的xue位进行针疗,但吐舌如故。云明白“这只是知泻而不知补的缘故”,服了几剂补药,再不吐舌了。

    淮阳王得风湿病三年,请朝廷召四方名医来治,都无效。云用针疗,不到三天就行走如故。

    金华富家有一妇人,年轻时就守寡,得狂病,甚至裸体站在野外。云诊视后说“:这是心病,吾对心进行针疗,心正必知耻。把她关在帐中,以好言启发其羞愧之心,病可不发。”令二人把她抓紧,用凉水喷面,进行针疗,其病果然好了。

    吴江一妇女临产,三日胎不下,产妇呼喊愿死。云以针刺其心,针一拔出,胎儿就呱呱落地了。主人高兴得很,问其原因。云说:“此抱心生,针刺痛了胎儿的手,他便松手出生了。”看胎儿手掌,果然有针刺的痕迹。

    孝宗闻云之名,召至京师,命太医将铜人穿上衣服来考试他,所刺xue位无不准,于是授为御医。享年七十七岁,卒于家中。子孙传其医术,海内一提到针疗法者,都称赞归安凌氏。

    李玉,六安卫千户,善于针灸疗法。有人患头痛病,疼痛难忍,甚至震雷也听不见。玉诊视后说“:这是虫在吃脑。”把各种杀虫药合研为粉末,吹入鼻中,虫都从眼耳口鼻中出来,病就好了。有人脚跛,扶双杖来求他治疗,玉给他针疗,立即弃杖行走。两京称他为“神针李玉”

    他还善用药方治病。有人患痿病,肢体萎弱,脉搏迟缓。玉查阅诸医之药方,凡与治法合而无效者,深为怀疑。但忽然明白,认为:“药有新陈之分,则效果有迟速之别。此病深沉,非小剂量可以治好。”于是将两次熬的药合在一缸内,稍冷后令病人坐在缸内,用药浇之,过一会儿,病人大汗,病即痊愈。

    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好读医书。医书《本草》所载药物,自神农所传止有三百六十五种,梁代陶弘景增加三百六十五种,共七百三十种,唐代苏恭增加一百一十四种,宋代刘翰又增一百二十种,到掌禹锡、唐慎微等人,先后增补,合计一千五百五十八种,当时认为诸药齐备。然其中品类既繁,名称杂乱,或一物分为二三种名称,或二物混为一种,时珍深以为不当。他又多方采集,删繁补缺,历经三十年,查阅八百余家医书,三易其稿而成书,名为《本草纲目》。该书新增药物三百七十四种,分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该书集解各种药物之产地、形色、气味,并附主治各种疾病的单方。书成之后还未及进呈朝廷,时珍突然去世。

    不久,神宗诏修国史,收购各地书籍,时珍之子建元将父亲的遗表及《本草纲目》献给朝廷,天子嘉赏,命刊行天下。从此以后,士大夫家中都有这部巨著。李时珍曾任楚王府奉祠正,儿子建中任命为四川蓬溪知县。

    此外,还有吴县张颐、祁门汪机、杞县李可大、常熟缪希雍等,皆精通医术。缪希雍常说《本草》出于神农,朱氏比喻为《五经》,其后又增补为别录,有如五经之注疏。他潜心研究,以原书《本草》为经,以后人增补之别录为纬,著《本草单方》一书,流行于世。

    周述学,字继志,浙江山阴人。读书好深思熟虑,尤其对于历学有精深研究,撰有《中经》,用中国之算术检验西域之预测。又做《星道五图》,知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的运动皆有规律可循。他与武进的唐顺之谈论历法,将历代史志中有关历法的议论中的错误,加以纠正,删去繁芜。还撰有《大统万年二历通议》,以补历代历法中所未触及者。除历法以外,凡图书、皇极、律吕、山经、水志、分野、舆地、算法、太乙、壬遁、演禽、凤角、鸟占、兵符、阵法、卦影、禄命、建除、葬术、五运六气、海道针经等,莫不各有著述,共一千余卷,统名为《神道大编》。

    嘉靖年间,锦衣卫的陆炳访求名士于经历沈链,链举荐述学。炳以礼聘请至京师,佩服其雄才大略,向兵部尚书赵锦推荐。锦去拜访,征询对边防的意见。述学说“:今年边疆有战事,应在乾艮二处,艮为辽东,乾则是宣、大二镇,京师可以无忧无虑。”其后果然如此。锦又准备把述学向朝廷举荐,恰巧这时仇鸾闻述学之名,想把他请去。述学知道仇鸾必败,而不肯去,回到家乡。总督胡宗宪征讨倭寇,招他于其幕府中,但也未向朝廷举荐,述学终生为一介平民。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