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_章八十五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八十五 (第10/11页)

查,我一定详细地列出来奏上。”他的奏章被下发给有关部门。霍韬怕自己的奏议不合世宗的意思,很快就赶到了北京,上书述说进贡鲜货的船上宦官贪婪、横暴的事情,世宗也不加查问。第二年十月,霍韬死在任上,终年五十四岁。朝廷追赠他为太子太保,谥文敏。

    霍韬学问广博,本领很大,但肚量狭窄,所到之处总是与人争斗。世宗心中很有点厌恶他,所以没有太重用他。不过霍韬前前后后有过很多奏议,其中很有一些同国家大计有关。并且他还推荐过“大礼”一案被治罪的大臣们和被除了名的李梦阳、康海等。在南都做官时,他禁止守丧的人家设宴饮酒,不许妇女出家当尼姑、道姑,惩办娼户买良家的女子,拆毁多余的祠堂庙宇,兴建社学,遣散和尚、尼姑,表彰忠臣烈士等。他离开以后,当地士绅、百姓还思念他呢。霍韬开始与张璁、桂萼结交,不久又与郭勋拉扯。他在毛澄主考时中进士,素来向毛澄行弟子之礼,由于在“大礼议”中意见不一致,于是再也不称毛澄为恩师了。等到他主考己丑(1529)会试,也不认唐顺之等人为门生。他在议论大礼时,抨击司马光,以致追论不可将司马光列入孔庙陪祀。霍韬就是这样不顾公论,自以为是。

    黄宗明,字诚甫,浙江鄞县人。正德九年(1514)进士。初任南京兵部主事,升员外郎。他曾经跟着王守仁研究学问。宁王宸濠造反时,他曾递交过关于长江防务的三篇策论。武宗要亲自南征,他抗言上书劝阻,不久请假回乡去了。嘉靖二年(1523),朝廷又起用他为南京刑部郎中。张璁、桂萼与朝臣争论“大礼”,从南京应召入都,尚未上路。三年四月,张璁、桂萼、黄绾和宗明四人联名上书说:

    “现在关于尊崇献帝的讨论,以为陛下是给别人过继当儿子的意见,是礼官附和权臣的私意;以为陛下是入继王位的天子,这是我们考证经典而得出的结论。人们说,这两种意见的对立,议论者有官位大小、人数多寡不等的气势。我们就说,我们只认正理而已。舜作为君主多么伟大啊!但他把天下人高兴服从自己看得如同草芥一般,只是不孝顺自己的父母,就感到如同穷人无家可归一样不安。现在朝廷里议论的人徇私结党,剥夺天子的父母而不顾惜,在陛下您能有一天安坐宝位而不考虑这件事吗?这也是您指示朝臣集中议论大家整天眼瞪眼、没人敢先发言的道理,他们是势有所压,理有所屈呀。我们真害怕朝廷里形成蒙蔽皇上,因循守旧的局面,最终不能帮助陛下成全孝道。陛下为什么不亲临朝堂,召见百官问话说:‘朕以宪宗皇帝孙子,孝宗皇帝侄子,兴献帝儿子的身份,遵照太祖皇帝兄终弟及的明文,接受武宗颁发的按辈份、排行我该立为天子的诏书,然后入宫继承王位,并不是过继给人当儿子的。上一次我没来得及仔细考究,就马上发布诏书通告全国,尊称孝宗皇帝为皇考,昭圣太后为圣母,而兴献帝、后另外加称“本生”字样,朕深感后悔。现在应该体现父子间的伦理,继承王位的道理,改称孝宗为皇伯考,昭圣太后为皇伯母,去掉“本生”字样,称兴献帝、后为皇考恭穆献皇帝、圣母章圣皇太后,这才是万世可行的大礼。你们文武大臣假如还考虑父子间的亲情、君臣间的大义的话,就与朕一起明大伦于天下。’这样,在朝的百官还有不感动得落泪不接受诏书的吗?再把这些布告天下百姓,百姓会有不感动得落泪不接受诏书的吗?这也就是《周礼》所说向群臣咨询向万民咨询的意思。”

    这篇奏疏递进去,世宗非常高兴,结果像他们所说的那样办了。宗明从此也就得到世宗的眷爱。第二年就出任吉安知府,后又升为福建盐运使。六年召入朝中编撰《明伦大典》,因为母亲死了,他回家守丧。三年后除下孝服,就被征召回朝,担任光禄卿。”

    十一年(1532),宗明升任兵部右侍郎。这年冬天,编修杨名因为弹劾汪钅宏被关进诏狱,供词牵涉到同事程文德,文德也因此被逮捕。世宗的诏书更急切地想要他们供出主谋来。宗明抗言上书搭救他们,并且说道:“连坐并不是什么善政。现在因为一个胡说几句话,就一定要追查主谋,这样朝廷中的大臣哪个不害怕?况且杨名已被拷打到极点了,时逢严冬,如果他被打死,岂不是有害于陛下的仁德和明智。”世宗大为恼火,说宗明就是主谋,把他也关进诏狱,后来贬出去当了福建右参政。世宗最后还是想到宗明讨论“大礼”时的功劳,第二年召他回朝做了礼部右侍郎。

    辽东发生兵变,把巡抚吕经给捶辱了一顿。但是世宗一意姑息,听信镇守中官王纯等人的话,打算逮捕吕经。宗明说“:上一次辽阳兵变,是因为有所引发。现在重赋苛徭都已得到纠正,广宁又发生兵变,这又有什么会引发它呢?按理不应该又赦免他们的罪罚。请传令新任巡抚韩邦奇驻兵压境,扬言讨伐,捕捉那些首犯,用以弘扬国家的威严,不能一味姑息。”世宗不听他的劝告,吕经最后被逮捕了。宗明不久后改当礼部左侍郎,死于任上。

    当初,议礼的几个大臣依仗世宗的恩遇和宠爱,气势凌人,为所欲为。宗明虽然也是由此突然间显贵起来的,但他对人、对事所持看法比较平允,在这几个人中只有他不被大家畏惧、讨厌。

    黄绾,字宗贤,浙江黄岩人,是侍郎孔昭的孙子。他继承祖父的封荫做了后府都事的官职。他曾经跟谢铎、王守仁学习过。嘉靖初年,他担任南京都察院的经历。

    张璁、桂萼上书争议“大礼”,世宗心向着他们。三年二月,黄绾也上书说:“武宗继承孝宗的皇位坐了十六年,现在再把陛下当作孝宗的儿子,继承孝宗的皇位,那么武宗岂不是不应该有庙了吗?这样子使孝宗不能够把武宗当儿子,就是使孝宗绝了后,由此又使兴献帝不能把陛下当作自己的儿子,就又使兴献帝绝了后。这岂不近似于废除了三纲,破坏了九法吗?”奏章递进后,世宗非常高兴,把它下发给有关部门。这个月里边,他又上书一次重申前边的意见。不久听说世宗发布诏书把献帝称为本生皇考,他又一次抗言上书极力争辩。后来又同张璁、桂萼及黄宗明联名上书争辩“大礼”才决定下来。黄绾由此很受世宗的信任。到了第二年何渊奏请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